日韓合作「不可或缺,別無選擇」
尹錫悅自2024年12月3日宣布戒嚴令以來,旋即遭韓國國會提出彈劾追訴,總統職權隨即遭到凍結,期間由國務總理與兼任經濟次長的企劃財政部長代行總統職務。次屆韓國總統大選投票日訂於6月3日,韓國的國家領袖經歷長達半年之久的權力真空。在美國政權自拜登轉移至川普之際,美國又宣布將韓國列入對等關稅適用國,韓國卻無法充分發揮高層次的領袖外交,可謂「國難」當頭。
在此風雨飄搖之際,鄰國日本支持著韓國的外交。在韓國總統大位「空缺」的這段期間,日本政府對於韓國局勢表達「強烈關心」,積極與韓國政府保持密切合作,持續維持日韓乃至日美韓的聯絡與協調。
韓國外交部長趙兌烈在接受《朝日新聞》書面採訪(2025年3月21日)時指出:「正因日本等友好國家在我們困頓時所給予的支援與聲援,使我們感受到莫大支持。」趙外長特別提及:「今年1月,即使日本國內出現若干擔憂聲浪,日本外相岩屋毅仍決定訪韓,充分展現其真摯友情與非凡勇氣,對此我方衷心感謝。」此外,尹錫悅罷免通過當日(4月4日),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在日本眾議院內閣委員會上表示:「今年適逢日韓兩國邦交正常化60周年,無論局勢如何變化,維護日韓之間緊密的合作,將是我國外交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當前的日韓關係為何如此備受重視?其原因之一在於,日韓關係是外交與安全保障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誠如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所言:「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現今東亞周邊的安全局勢日益險峻,亟需日韓攜手應對。韓國外長趙兌烈亦強調:「由於地緣政治板塊正產生劇烈變動,導致當下的國際情勢日趨險峻。在此情勢之下,日韓兩國間的合作不可或缺,別無選擇。」
升高層級的「日美韓」合作架構
日韓之間的戰略合作,正是日美韓合作之一環。所謂「日美韓合作」,係指透過美日、美韓之間簽署的同盟條約,相互交織而成美日、美韓與日韓三方聯動的外交與安全保障合作關係。此合作關係始於1950年的韓戰,並於1994亞太經濟合作(APEC)相關會議期間,舉行首次日美韓三國的高峰會談時正式確立。
但在2019年美國總統川普的首次任期內,日美韓合作一度陷入危機。即使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基於美中戰略競爭,試圖在印太戰略框架之中,接續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之後,納入日美韓合作,但總統本人卻對此興趣缺缺,轉而積極推進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直接對話。當時韓國亦由革新派的文在寅總統主政,優先推動南北韓對話。2018至2019年間,日韓之間歷史問題(徵用工賠償判決)、經濟衝突(日本強化管制對韓出口)以及國家安全的對立(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一度遭韓方通告終止、雷達照射事件等)接連爆發,使雙方關係幾乎降至冰點。
當時,美國總統川普基本上對日韓關係袖手旁觀。扭轉此僵局的關鍵因素在於,其後登場的美國總統拜登與韓國總統尹錫悅,兩人積極推動恢復日韓與日美韓合作,加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響應,促成2023年8月在大衛營召開日美韓高峰會議。過往的日美韓領袖會談大多在APEC等其他國際峰會召開之際順勢舉行,此次卻史無前例地單獨舉辦。如今回首,確實是一次推動歷史齒輪轉動的契機,促成奇蹟般的攜手合作。
大衛營峰會之所以產生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在於將日美韓合作架構提升至更具戰略意義的「更高層次」。不僅將三國傳統上以北韓問題為核心的安全合作框架,提升至印太戰略層面,明確意識到對於中國的戰略制衡,更進一步以烏克蘭戰爭為背景,重新定義三國為捍衛「法治」與國際秩序的重要夥伴。此外,也將經濟安全、技術合作、開發援助、氣候變遷等多項議題納入涵蓋範圍,打造更為全面的夥伴關係,並在政府間對話與合作的制度化之下,成立了「日美韓協調事務局」。
印太戰略深化與轉向「對中國─臺灣」之影響
隨著2025年1月川普第二任期的展開,日美韓關係的未來一度引發擔憂。不過至今所見,川普政府雖然迴避提及「大衛營共識」,但實際上仍展現維持日美韓合作框架的態勢。2月7日於華府召開的美日高峰會談所發表的共同聲明之中,除了重申印太地區的美日合作,更明確推動「美日澳印、美日韓、美日澳及美日菲等多層次且同步調的協力合作」,從而保持了日美韓的合作架構,其後更舉行兩次日美韓外長會談。

美日高峰會後的記者會上,美國總統川普(右)與日本首相石破茂共同展示紀念品,2025年4月7日,美國華盛頓(時事)
不過,實質的合作內容已逐步轉向川普政府所強調的優先事項,其中顯著轉變之一便是印太區域戰略的「轉向聚焦於中國─臺灣情勢」。川普政權內部既有外交立場被稱為「軟性孤立主義」的副總統范斯,也有來自共和黨傳統國際主義脈絡且強調同盟的對中強硬派──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與國防部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即使兩派皆要求盟國承擔相應負擔,但相對於烏克蘭或歐洲,在印太地區美軍非但沒有撤離或縮減,反而進一步強化部署,同時敦促盟國與友邦強化合作,承擔更多責任。
《華盛頓郵報》(2025年3月29日)披露的美國國防部《暫時國防戰略指導》(Interim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也呈現出轉向對中與對臺政策之傾向。其中的戰略思考明確指出,中國是美國「唯一迫在眉睫的威脅」(sole pacing threat),而「阻止中國入侵與佔領臺灣」則成為「唯一緊迫的戰略情境」(sole pacing scenario),並以「2027年」為關鍵時點,將中國與臺灣局勢設定為最優先事項。其他如俄羅斯、北韓與伊朗等威脅,則交由歐洲、中東與東亞的同盟國防堵,美軍則專注於中國與臺灣之戰略情勢。
倘若按照《暫時國防戰略指導》之推測進行,勢必造成美日、美韓同盟及日美韓合作框架極為棘手的戰略問題。對於朝鮮半島及臺灣有事同時發生的複合危機之際,目前尚無正式協商各國的角色分工。此外,若優先防衛臺灣,朝鮮半島有事與北韓問題可能遭降級,令韓國甚感不安。其原因在於「美韓核諮商小組」(NCG)、駐韓美軍域外派遣之「戰略彈性」(strategic flexibility)、駐韓美軍重整及縮減、美韓聯合軍司令(駐韓美軍司令兼任)的戰時作戰指揮權移交等諸多議題亦將隨之浮現。對於日美同盟而言,如何在臺灣與朝鮮半島之間取得平衡,亦是進退兩難。
美國基於針對中國的威懾與防衛目的,對盟國提出了多元合作要求,包括聯合演習、作戰協力,以及打造包含補給、美國艦艇之MRO(檢查、維修與保養)、造船業在內的國防產業供應鏈之整合性國防體制。值得一提的是,日美韓外長於布魯塞爾會談的共同聲明(4月3日)中特別確認其必要性(特別是造船業)。此議題亦正是去年7月日美韓國防會議簽署的「日美韓三方安全合作架構備忘錄」(Memorandum of Cooperation on the Tr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Framework)所涵蓋之重點,並亟需與澳洲、AUKUS(美英澳)、菲律賓等盟國進一步協調合作。
然而,亦須謹防川普總統個人式的「交易外交」帶來之潛在風險。若能透過加強印太防衛態勢有效嚇阻中國犯臺,即可避免戰爭爆發。另一方面,川普政府推行的關稅政策(對等關稅),不僅違背自由貿易原則,更可能阻礙經濟與國防產業的供應鏈整合,因此應迅速推動協商,以謀求恢復穩定。此外,有鑑於川普顯示出與北韓總書記金正恩對話之高度興趣,亦應謹慎防止日韓遭忽略,因此希望能善加利用「日美韓協調事務局」等管道,建立政策協調機制。
韓國的抉擇:轉向中間路線是否可行?
影響日美韓未來走向的另一關鍵因素,即為「後尹錫悅時代」的韓國。尹錫悅政府在美中戰略競爭裡,放棄文在寅政府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改採「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在某種程度上考量中國立場的同時,仍秉持「全球樞紐國家」(global pivotal state)之概念,全面轉向(pivot)美國。此政策轉向具體展現於韓國版印太戰略的採用、對於臺海和平與穩定之介入,以及最終促成大衛營的日美韓峰會。
即使文在寅政府早於2021年便表明,在美韓關係的脈絡之下,結合美國印太戰略(包括臺海問題)與自身的「新南方政策」,但受限於韓國以「韓半島」(朝鮮半島)為核心的戰略思考,以及對於中國之諸多顧慮──「不再追加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THAAD)」、「不加入美國飛彈防禦體系」、「不讓日美韓發展成軍事同盟」(「三不原則」),成為推進之際的枷鎖,導致政策推動仍有所侷限,日美韓合作因而僅限於北韓議題。
烏克蘭戰爭、俄國與北韓之合作與臺灣問題等急劇變動的戰略局勢,現在已使「全球─印太─日美韓」的安全合作架構,成為「不可或缺,別無選擇」之必然。面對此現實情境,韓國未來是將延續既定路線?抑或另闢蹊徑?一般認為韓國將摸索出自身特有的平衡點,而後尹錫悅時代的韓國政策取向,正備受國際矚目。
在總統遭彈劾後僅兩個月的短期內,韓國即將舉行總統大選,保守派的執政黨「國民力量」勢必面臨巨大挑戰。目前最具聲勢的候選人,正是屬於改革派(進步派)的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雖然韓國政壇分裂嚴重,但國內亦存在對兩極對立深感厭倦的中間(無黨派)選民;李在明若欲勝選,必須設法爭取中間勢力的支持。而目前對外方面,為了克服眼前種種「國難」,李在明亦不得不採取與美日合作的路線作為外交基礎。
近來,李在明與「共同民主黨」已多次對國內外闡述現實主義、「實用主義」路線,公開承認美韓同盟、日韓合作與日美韓合作機制之價值。但對中政策及臺灣問題,則仍顯模糊;而在已然巨變的南北韓關係及北韓政策上,亦未提出明確立場。李在明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2025年2月14日),明確表示樂見美國與北韓之對話,並稱若能於朝鮮半島和平與核武飛彈問題上取得實質成果,願推薦美國總統川普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即使仍存在若干不安因素,值此日韓邦交正常化60周年之際,為了共同克服當前嚴峻的國防安全局勢,期待韓國可以轉向務實的中間路線。
標題圖片:北約外長會議期間,日本外相岩屋毅(右)、美國國務卿盧比歐(中)與韓國外長趙泰烈(左)出席日美韓三國外長會談,2025年4月3日,布魯塞爾北約總部(AFP、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