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底,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大幅縮減,此報導一出,對開發中國家帶來強大衝擊。USAID是世界最大的援助機構,年度預算達400億美元(約6兆日圓),其中對太平洋島嶼地區提供大約34億美元的援助。
援助項目有HIV和結核病對策等的醫療計畫、與氣候變遷對策相關的基礎建設援助、官員與民間人士的人才培育等,涉及相當廣泛。關於這次大幅縮減的消息,地區的各國領袖們認為此舉將對島嶼各國的國內經濟社會造成莫大的負面影響,紛紛表達擔憂。斐濟總理蘭布卡立即訪美,向國務省高官提出訴求,希望USAID計畫不會停滯。該國和美國之間已達成技術經濟合作協定的兩國框架協議,並且剛在首都蘇瓦設立USAID的地區辦事處。
美國方針隨政權交替而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澳洲、紐西蘭聯合處理太平洋地區的防衛事務,以「ANZUS之湖」(ANZUS=Australia, New Zealand, United States Security Treaty;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的稱呼,在3國主導下,建構穩定的安全保障體制。
冷戰結束後的1990年代初,因經費被刪減等因素,在南半球的美國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關閉。美國對該地區的關心減弱,讓中國的外交攻勢擴張。原本與臺灣(中華民國)有邦交的索羅門群島和吉里巴斯,在2019年9月相繼轉向,改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之後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等國也針對簽訂安全保障協定進行談判。
到目前為止,美國的共和黨政權對於這個地區興趣缺缺,尤其是關於南半球的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地區,傾向於委託給澳洲、紐西蘭兩國。第1次川普政權也在「美國優先」態度下,對北半球的密克羅尼西亞3國(帛琉、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以外的地區缺乏積極的參與。

另一方面,民主黨政權對於太平洋島嶼地區整體則是積極提供經濟援助。歐巴馬政權擺出「美國是太平洋國家」的強力姿態,拜登政權也意識到中國積極擴張勢力,因而強化在太平洋島國的影響。2022年、23年,與各國舉辦領袖峰會,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威脅和創設貿易投資框架協議等,宣布提供大約8億美元的經濟援助。時隔約30年,重新啟用一時關閉的美國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另外也在東加王國開設新的大使館。正式承認之前曾經是紐西蘭屬地的庫克群島和紐埃島為主權獨立國家。
迥異於積極參與的拜登政權
美國的外交政策會隨著當下的政權發生改變,太平洋島國方面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表現出強烈關注。尤其是南半球的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各國對於民主黨政權的美國態度表示歡迎。在2022年的斐濟大選,推動與中國強化關係的總理巴依尼馬拉馬的執政黨落敗,新總理蘭布卡率領的新政權則是與美國和澳洲深化友好關係。即便是薩摩亞在 21年的大選,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執政黨落敗,首任總理馬塔阿法取消前政權與中國合作的港口開發計畫。
前總統拜登執政的這4年間,美國對中國擴張保持警戒,透過USAID承諾對太平洋島國提供龐大金額的援助。不過,正當援助政策進入執行階段之際,美國出現政權交替,導致多項計畫停擺受挫。HIV及登革熱等的傳染病急速擴散的斐濟和薩摩亞,原本期望USAID能夠伸出援手,現在對美國大為失望。
對於這次總統川普率領的共和黨政權所推出的外交方針,北半球的密克羅尼西亞3國也無法樂觀。24年,這3國與美國簽署《自由聯合協定》(COFA)的修正案,美國承諾持續提供財政支援。該協定同意密克羅尼西亞3國的公民擁有移居美國、居住和工作的自由,但是川普政權上台後大力掃蕩國內非法移民並驅逐出境,使得密克羅尼西亞的公民也開始擔憂,自己是否也會成為下一波的驅逐對象。
中國勢必擴展其影響力
川普政權若是縮減以開發中國家為對象的對外援助,反而會強化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的影響力吧。2024年1月,中國與諾魯正式建交。在太平洋島嶼地區,承認臺灣的國家剩下帛琉、馬紹爾群島和吐瓦魯3個國家。中國為了擴大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一定也會和這3個國家進行交涉。在檯面下,雖然中國政府要人向各國高官要求接觸的動作頻頻,但是這3國已經和美國或澳洲締結密切的安全保障關係,「重新考慮外交關係」的可能性很低。
另一方面,目前與中國有邦交的南太平洋島國是斐濟和薩摩亞,以及擁有液化天然瓦斯等豐富資源的巴布亞紐幾內亞,中國除了提供經濟援助和經貿交流之外,再加上軍事合作等,預料今後將以建立多角化外交關係的方向進行。受到經濟停滯的影響,在經濟援助規模難以擴大的現況,若美國對太平洋島國的外交一旦趨於消極,這些國家極有可能趁機付諸實際行動。像是與中國簽署戰略夥伴關係協定的庫克群島和吉里巴斯等國的高官,為了強化經貿交流而頻繁訪問北京。
其實,川普政權內也有意見指出,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層面也可能趁勢而起,並對此表示擔憂,認為應該重啟USAID的活動。美國本身對於島國援助的走向呈現混亂狀況。
澳洲、日本的角色加重
與中國動向相呼應的,現在對太平洋島嶼地區強化關係的是澳洲。前總理莫里森率領的保守派聯合政府在氣候變動問題上的態度消極,導致與島國產生對立,但是22年總理艾班尼斯率領的勞動黨政權誕生,並提出強化關係。與吐瓦魯、諾魯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之間簽訂協定,從經濟援助到安全保障的廣泛層面上,建立合作體制。不過,接下來在25年5月即將舉行大選,其結果也有可能讓澳洲重新考慮對太平洋島國的參與態度。
美國、中國與澳洲的外交政策,隨時可能因應國內政治情勢的變動而發生改變,在此情況下,太平洋島國始終把日本視為重要的開發夥伴。1960~90年代是各島國的獨立建國期,日本在道路和港灣等主要基礎設施的整備上提供協助,並展現實際成果。
此外,自1997年以來,持續邀請「太平洋島國論壇(PIF)」成員國到日本舉行國際會議,至今超過30年。針對該地區的合作關係,每3年舉辦一次、由成員國領袖進行協議的「太平洋島國峰會」是重要的區域政治會議,受到各國強烈關注。2024年7月,在東京舉辦第10屆峰會,日本在氣候變動領域等議題上展現了積極合作的態度。
美國對太平洋島國的態度舉棋不定,在持續降低參與的狀況下,日本一直以來持續推動與該地區的合作關係,日本的態度今後將受到重新評價吧。日本與密克羅尼西亞3國的歷史關係密切,對密克羅尼西亞地區的援助工作,隨情況發展,或許有必要探討是否由日本承接美國之前扮演的角色,來為這些國家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作為共有太平洋的國際友人,太平洋島國內部期待日本表態願意進一步參與該地區問題,重要的是日本國內也能夠官民同心協力來回應此期待。
標題圖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雅浦州的離島遭遇乾旱,將美國緊急援助物資的飲用水和淨水設備搬上岸的美國沿岸警備隊和當地居民,2024年4月12日(Zuma Press Wire/共同通信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