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身大使」今秋重返倫敦,來夏再赴巴黎——大相撲在海外的狂熱與外交史
JP-Home.com
隨著外國觀眾的持續增加,大相撲比賽上座率連連突破9成,賽場內掛起「滿員御禮」的橫幅。日本相撲協會決定借此東風,將於2025年10月舉辦時隔34年的倫敦公演,再於2026年6月推出暌違31年的巴黎公演。過去就一直被譽為「赤身大使」的大相撲,在海外頻頻引發令日本人都意想不到的狂熱浪潮。就讓本篇文章來為我們追溯這段獨特的歷史吧。
|
與英國34載重逢,與法國31年再會
「皇家亞伯特音樂廳將為第2次舉辦的大相撲公演而變身『相撲聖殿』」——2024年12月上旬,英國BBC對1991年以來的首次大相撲倫敦公演如此報導。皇家亞伯特音樂廳是本次公演的會場,其設計原型是1909(明治42)年建成的舊兩國國技館,可謂與大相撲淵源深厚。
時隔20年再次舉辦相撲公演的法國巴黎也同樣熱情高漲。當地媒體的電子版在2025年2月獲悉翌年公演的消息後,發佈了題為「傳奇力士——力量的紳士重返巴黎」的報導。

在倫敦公演會場皇家亞伯特音樂廳前,北之若(右)與新生代力士以搭乘計程車的造型為公演進行宣傳,2024年12月(Getty Images)
此次大相撲的海外公演距2013年印尼雅加達巡演已經過去了12年。若論以國際友好為宗旨的正式「公演」,更是繼美國拉斯維加斯之後20年來的首次。在此期間,相撲界經歷了棒球賭博醜聞、假賽郵件事件等一連串風波,加之新冠疫情影響,海外演出銳減。據媒體報導,日本相撲協會的八角信芳理事長(原橫綱北勝海)在宣佈倫敦公演的發佈會上擲地有聲地說道:「我們將傾盡全力向倫敦人民展現日本傳統相撲文化的魅力,讓觀眾朋友盡享一場相撲盛宴。」
前一次的倫敦,萬眾爭睹橫綱「狼」
1991年的倫敦公演正值貴花田(後改名為貴乃花)嶄露頭角之際,日本國內正掀起空前的相撲熱潮。儘管主辦方期待這股熱潮能席捲英倫,然而備受矚目的貴花田卻因結膜炎缺席。取而代之在當地引起軒然大波的,是剛剛在夏季賽事中敗於貴花田後退役的前橫綱千代富士(時任陣幕親方)——人稱「狼」。
當時最受矚目的當屬體重254公斤的大關小錦,此外水戶泉、曙等大型力士也備受關注。在公演前剛剛結束的秋季賽事中斬獲三賞(指的是每場大相撲比賽結束後頒發給力士的3個特別獎項,分別是:殊勳賞、技能賞、敢鬥賞)的若花田(後改名為若乃花)、舞之海等技能派力士,同樣收穫了熱烈喝彩。
時任理事長二子山(原橫綱初代若乃花)總結道:「我們為觀眾呈現了近乎國內正式賽事水準的比賽,自認完成了民間文化使節的使命。」

1991年10月大相撲倫敦公演中,多位日後代表相撲界的年輕力士登場。圖為當時正在市內觀光的若花田、曙和舞之海(從左至右)(共同)
明治時代,京都相撲率先赴英
相撲在倫敦的亮相可追溯至明治時期。1910(明治43)年,以3大主要承辦單位(東京、大阪和京都)的京都相撲中,派遣橫綱大碇為首的35名力士,為紀念日英同盟,赴英參加「日英博覽會」。在歷時4個半月的博覽會後,他們以巴黎為起點展開了歐洲巡演。

參加倫敦日英博覽會的京都相撲代表團的力士們。1910年攝於倫敦郊外(筆者提供)
在巴黎呈現「神聖的儀式」
巴黎此前曾在1986年、1995年兩度迎來大相撲的公演。1986年公演時,《費加洛報》如此詮釋——「相撲是一項與神道信仰相結合的運動」「它絕非單純的肉體較量」。法國報導將相撲視為「一場神聖的儀式」。

1986年10月,懸掛著「滿員御禮」橫幅的大相撲巴黎公演現場(共同)
法國已故前總統席哈克是資深相撲迷。他先後以巴黎市長(1986年)和總統(1995年)身份全力促成公演在法國落地。席哈克曾公開表示:「我人生中所需的一切智慧都是從相撲中習得的。」

1995年10月,造訪總統官邸愛麗舍宮,並與時任總統席哈克(中央)會面的貴乃花(左)和曙(右)兩位橫綱(共同)
1995年的巴黎公演也曾遭遇意外。力士們抵達巴黎的第2天,機場倉庫突發大火,導致兜襠布、裁判服等悉數被焚毀。雖然經過相撲協會緊急調運物資確保了演出,但一些力士卻因為失去承載回憶的裝備而黯然神傷。
為期3天的公演場場爆滿,觀眾逾萬。橫綱曙首日與壓軸日連勝奪冠,橫綱貴乃花第2日摘魁,兩人的最終決戰中,曙以「寄切」絕技贏得總冠軍。
在白宮小試牛刀
早在明治時期,大相撲在美國也取得了關注。1907年(明治40年)8月,橫綱力士常陸山率柔道家及弟子團首度踏上美洲大陸。
在華盛頓白宮,常陸山身著「肉襦袢(肌肉裝)」,於時任總統狄奧多·羅斯福面前演示了橫綱的上場儀式後,演示了日常訓練的內容,大力推廣了相撲文化的魅力。在華盛頓期間還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常陸山因留有髮髻被誤認為是女性,更因大肚腩被誤以為「身懷六甲」。轉戰紐約後,常陸山還與名為亞歷山大的美國大力士上演了一場力量對決。

1907年,美國紐約。常陸山(後排右)與美國大力士亞歷山大(後排左二)進行較量。前排為柔道家(左)與幕下力士(筆者提供)
今秋即將上映的好萊塢電影《THE WIDE WEST》即以20世紀初的美國為舞臺,講述大相撲力士的赴美之旅。該影片因前關脇力士逸之城參演而引發熱議,且故事的原型正是曾經赴美交流的常陸山。
昭和初期,隨著戰爭陰影漸濃,大相撲的巡演範圍被局限在日本勢力範圍內的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滿洲)。日本戰敗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裡,海外公演始終處於停滯狀態。
全年6大賽制,奠定戰後復興
戰後,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署,日本重返國際社會,大相撲在海外的活動也隨即重啟。為宣介日本文化,3名力士同親方遠渡重洋,歷時半年輾轉夏威夷、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等地。不過此次規模有限,與當今的海外公演不可同日而語。
1958年,確立了全年6大賽制後,伴隨日本經濟的騰飛,海外公演迎來體系化發展——以國際友好為宗旨的「公演」與商業運作的「巡演」雙軌並行,規模持續擴大,活動日趨增多。
大相撲的魅力更征服了世界各國的政要——1986年夏季賽事期間,英國查爾斯王子(現國王)與黛安娜王妃(已故)親臨東京兩國國技館觀戰;披頭四樂團的保羅·麥卡尼作為資深相撲迷,曾於2003年與2013年兩度赴九州觀賽,更在2013年賽事期間,借助土俵打廣告,以此來宣傳新專輯《NEW》;2019年5月,美國總統川普與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共同觀賞夏季賽事的千秋樂(壓軸戰),並向冠軍力士朝乃山頒發「美國總統盃」。

為觀看九州賽事造訪福岡國際中心的保羅·麥卡尼(中),攝於2013年(筆者提供)
多位橫綱同台,激蕩熱浪狂潮
隨著10月的倫敦公演臨近,2025年春季賽事冠軍大之里自不待言,擺脫降級危機的琴櫻亦被寄予衝擊橫綱厚望。自1993年曙獲推舉以來,10位橫綱中僅有若乃花、貴乃花、稀勢之里3名日本人力士。而今年3月的大阪賽事中,橫綱僅剩蒙古出身的豐昇龍一人。
提升國內關注度並將影響力輻射海外已成當務之急。同時,大之里因師承淵源,幾乎確定將在橫綱上場儀式中表演雲龍型。若能與豐昇龍的不知火型同台競豔,必將使歐洲觀眾大飽眼福。
大相撲的海外公演足跡亦遍及共產主義陣營國家,為世界認知日本文化開啟了多元窗口。梳著丁髷、身著浴衣的相撲力士作為 「日本古武術與文化的傳承者」,屢獲破格禮遇。今秋倫敦與明夏巴黎的公演,想必也會續寫「赤身大使」的傳奇篇章。

2008年6月,洛杉磯紀念體育場內,完成千秋樂(壓軸戰)的橫綱朝青龍與觀眾握手(共同)
海外公演年表(1958年後)
1960年代
公演:莫斯科、伯力(1965年)
巡演:夏威夷(1962年和1966年) 夏威夷、洛杉磯(1964年) 澳門(1966年)
70年代
公演:北京、上海(1973)
巡演:夏威夷(1970年、1972年和1974年) 夏威夷、洛杉磯(1976年)
80年代
公演:墨西哥城(1981年)紐約(1985年)巴黎(1986年)
巡演:聖荷西、洛杉磯(1981年) 夏威夷(1984年)
90年代
公演:聖保羅(1990年) 倫敦(1991年) 維也納、巴黎(1995年) 墨爾本、雪梨(1997年) 溫哥華(1998年)
巡演:馬德里、杜塞道夫(1992年) 香港(1993年) 夏威夷、聖荷西(1993年)
2000年代
公演:首爾、釜山(2004年) 北京、上海(2004年) 拉斯維加斯(2005年)
巡演:臺北(2006年) 夏威夷(2007年) 洛杉磯(2008年) 烏蘭巴托(2008年)
10年代
巡演:雅加達(2013年)
20年代
公演:倫敦(2025年計畫)巴黎(2026年計畫)
出處:《大相撲 月刊》
標題圖片:2025年2月,在巴黎艾菲爾鐵塔前宣傳2026年6月大相撲巴黎公演的栃大海(左)與新生代力士(AFP / 時事)
文章引用自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topics/g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