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印度教同類型的泛靈論(animism)
「神道」,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
它起源於對天地、山林、巨石等自然萬物的信仰,是日本自古以來的泛靈論(自然崇拜)式多神教信仰。因此,神道並沒有明確的教祖或教義經典流傳後世。
世界各地皆存在類似宗教,例如印度的印度教、東南亞地區的靈魂信仰(Pee信仰)、美洲原住民族的薩滿教(shamanism)等,並非「日本獨有的特殊信仰形式」。
但若要舉一個「神道的特別之處」的話,如前所述,儘管它的教義架構較為鬆散薄弱且崇尚自然,卻擁有極為緊密堅實特性的「宗教團體組織」。
例如基督教的天主教,有一個名為「梵蒂岡」的教會總部組織。基督教是以耶穌為教祖、奉《聖經》為教典的宗教。基督教從一開始便有「宗教最高領導人」的存在,關於教義內容亦有明確規範。
以梵蒂岡式的「信仰管理」為目標
因此,梵蒂岡這種「信仰管理組織」的存在,可以說是為了避免個別的神職人員或信眾恣意解釋經典內容,進而破壞宗教世界秩序的情形發生。如同在佛教世界裡,有各種「○○宗」等不同門派,通常會將「大本山××寺」等具有權威性的寺院作為整體宗教整合的象徵,其道理相同。
不過,自然宗教本身並無明確教祖,亦無絕對必須奉行的教典。每位信眾各自與神明對話、進行自我修行即可,完全不需要有人來插手「管理」信眾的信仰方式。
因此,以有近11億信徒的印度教為例,並沒有所謂「印度教教團」這種組織,而關於其教義也並非由某個機構統一管理。這正是自然宗教的特性。
靠全國約8萬間神社的上納金(泛指地方繳納給中央之款項)維持運作
然而,日本的神道則有一個架構相當明確的的組織,名為「神社本廳」。其總部設於東京都澀谷區,根據令和6年由文化廳編纂出版的《宗教年鑑》內容提到,隸屬於神社本廳的神社多達7萬8669間、而神主(神道祭司)則有2萬1071人。神社本廳將神主分為以下五個等級並管理之:「淨階」、「明階」、「正階」、「權正階」、「直階」。其營運經費來自這些宮司(神社最高負責神職人員)所屬神社所繳的上納金(近年的年度經營預算約為50億日圓)。
另外,神社本廳也制定如《神社祭祀規程》及《神社財務規程》等神社界內部章程,要求所屬神社遵守規定。換句話說,神社本廳針對各神社經營方式,訂下了「這樣可以、那樣可以、那個不行」等規定(違反規定亦有罰則)。在神社界內部,也有不少神主提出質疑並直言不諱地要求廢止,認為「神社本廳這種組織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
明治維新下刻意打造、帶有政治意圖的產物
為何自然宗教的神道會衍生出教團組織呢?主要原因是近代的神道與日本政治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在日本悠久的歷史中,影響日本人精神層面最大的其實是佛教。六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日本,當時的日本人對於這個擁有明確教祖(釋迦牟尼佛)和完整經典教義的「發展成熟的宗教」深感敬佩,甚至天皇也信奉,隨後掌權者在奈良和京都等地,開始興建規模宏大的寺院。
據說,作為神道宗教場地的神社以及神主們在神社內舉辦的各種儀典,多少受到佛教寺院和法會形式的影響而漸漸形成現在的樣貌。
到了平安時代,「本地垂跡說」逐漸流行,意指「佛教與神道本為一體」的觀念開始廣傳於世,寺院和神社也出現許多整合經營的模式。進入江戶時代,寺院和神社已無明顯差別,能夠明確區分兩者的一般民眾其實並不多,此即「神佛習合(神佛融合)」的現象。
當時,日本多數神社實際上被納入寺院體系,神道的地位多低於佛教。
然而,推翻江戶幕府的明治維新運動,目標是推翻武士政權,建立以天皇為國家最高領袖的政治體制。天皇之祖先是天照大御神,即太陽神,而天照大御神在神道眾神中具有重要且崇高的地位。
為了建立一個「以天皇為元首的國家」,明治新政府的維新志士認為有必要復興神道。於是建立了「國家神道」制度,將神道定為實質上的國家宗教。
不過,當時現況是神社與寺院已長期融合,難區分彼此。因此,政府強制推行《神佛判然令》(要求明確區隔神道和佛教)與「廢佛毀釋」等鎮壓佛教的政策,結果導致日本現今的「神社」形態變得相當刻意且帶有政治色彩。明治時期以後的大日本帝國體制下,神社被視為某種國家機構,神主也享有官吏般的待遇。
對GHQ宗教政策的怨念
神道所處的局勢,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徹底改變。
以美軍為主的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佔領日本後,認為日本的軍國主義源自神道思想,因此,國家神道制度被徹底瓦解,並在1946年制定的日本國憲法中,明確訂定了政教分離及信仰自由等內容。
然而,如前所述,日本的「神社」因明治維新時期的改革運動變得相當刻意且具政治色彩,實質上運作方式也如國家機構。當國家神道突然被廢止時,各神社要完全獨立自主運作,想必十分困難。
於是,1946年成立了神社本廳,以此取代大日本帝國體制下負責管理神社行政事務的國家機構(舊內務省神社局、神祇院 等)。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神社界的高層,亦即神社本廳的核心幹部中,有不少神主抱持著「我們成了 GHQ草率宗教政策下的犧牲者,最終被以荒謬的方式排除在國家體制大門外」的想法,認為自己才是實質的受害者。
缺乏對應新時代的神社形象
GHQ的宗教政策確實有其強硬且粗糙的一面,暫且擱置不論,對他們來說,那個戰後由GHQ主導的日本走向,其實是錯誤的國家樣貌,主張廢除現行憲法、回歸戰前狀態,並重新實施國家神道制度,部份人甚至視此為使命。
因此,神社本廳的各項活動勢必帶有一種強烈民族主義和復古色彩。神社本廳的政治部門「神道政治聯盟」與自民黨右派議員交好,透過積極支持政治人物,讓神社本廳也擁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
只是戰爭結束已近80年,了解戰前戰後狀況的神主越來越少。自戰後開始以「民間宗教法人」為主軸的神社運作方式,逐漸成為主流,神社界的運作趨於穩定。實際跟神主聊過之後,發現持有強烈政治立場的神主並不多,當問到他們對神社界未來的想法時,反而更多人傾向維持安穩現況。
不過,這同時也代表著,由於神社本廳在「對美國的不滿及怨念」之下開始運作,現在看來,反而顯得缺乏一套能夠因應時代變遷、引領神社邁向新方向的明確目標與形象。
田中總長連任多次形成特例
神社本廳掌管日本全國各地神社,這幾年卻陷入了嚴重的內部糾紛。因一樁土地買賣醜聞,輿論掀起一股要追究機構代表田中恆清總長(81)責任的聲浪,而當事人也一度表態要辭職。然而,今年5月,田中總長卻意外地獲得第6次連任。按慣例,神社本廳總長的任期為三年,最多連任兩屆,但田中卻未遵循此制度,反而意圖長期掌權,欲做滿18年任期。
雖然社會對「神社本廳儼然籠罩在田中的獨裁體制下」多有批判,但追根究柢,反映出的卻是整體神社界的缺乏新意與人才短缺問題。事實上,神社界如今正處於嚴重停滯不前的狀態。
而且,神社本廳現在只是一個單純的民間宗教團體,全國各地神社其實並無加入的義務。不少神社對神社界停滯不前的狀態感到厭煩,選擇退出神社本廳,轉以獨立經營為目標,此趨勢日漸明顯。
目前神社界需要的,應該是一種向現代社會清楚闡明「神社與神道究竟為何」的全新思維及態度。
標題圖片:神社本廳外觀(2024年4月攝於東京都澀谷區)(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