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黨政治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局」
本次日本參議院選舉共改選125席,包含原定席次248席中的一半(124席)及1席缺額補選。
結果,在這125席中,執政黨自民黨僅拿下39席。雖然勉強高於1989年36席次所創下的歷史最低紀錄,但較改選前大減13席,堪稱慘敗。執政盟友公明黨表現同樣低迷,受限於主要支持基盤——創價學會成員高齡化等因素,議席數比改選前減少6席,僅剩8席。
由於自民、公明兩黨在此次選舉中合計擁有75席非改選議席,首相石破茂曾表示,自公聯手的「必達目標」是拿下50席,以確保參議院過半(125席)。然而最終自公兩黨共計僅拿下47席,繼眾議院之後,在參議院也失去了過半優勢。
自民黨即將於今年11月迎來建黨70週年,雖然仍維持執政地位,卻首次在眾參兩院雙雙失去過半,成為國會中的少數。某種程度上,日本政壇正邁入「前所未有的新局」。
在1990年代金錢醜聞風暴席捲政壇之際,日本曾以建立「可實現政權輪替的兩大政黨制」為目標,將眾議院選舉制度由中選區制改為小選區制。這項改革意在擺脫過去自民黨內部「假性政權更替」的老路,轉向由主要政黨在朝野之間實質競爭的健全政黨制度。實際上,2009年確實曾實現一次政權輪替。
不過,參議院並未被納入當時這波政治改革的範疇。由於參議院議員本就比眾議院議員更不為選民熟悉,民眾在投票時能參考的資訊有限,因此選舉結果往往容易受到當下氛圍左右。結果,歷屆參議院選舉多次出現超出預期的議席變動,導致多位首相因此被迫下台。
此次參議院選舉也可說是其中一個例子。若是執政黨失去民心,大量席次轉向在野陣營,這本是選舉正常運作的體現。然而此次問題在於,議席移動並未發生在主要的執政黨與在野第一大黨之間,而是「非自民黨票」分散流向各個小黨,導致在野陣營的多黨分散,這才是真正值得關注之處。
在野陣營中,國民民主黨的議席自改選前的4席大幅成長至17席,參政黨也從1席躍升至14席。相較之下,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則維持原本的22席,未有增減。這三個政黨的立場橫跨左右光譜,彼此間幾乎沒有重疊。當執政黨失去過半優勢,而在野陣營又四分五裂,政治勢必陷入漂流不定的狀態。
長期主張激進論調的參政黨
尤其是直到選前仍被視為泡沫政黨的參政黨,竟以帶有排外色彩的「日本人優先」口號為號召,在多個選區成功讓毫無知名度的候選人脫穎而出,這一現象很可能成為日本政治的重要轉捩點。若要稱2025年參議院選舉為「歷史性」的一役,與其聚焦於自民黨的「慘敗」,不如說這次選舉標誌著日本出現了與歐美趨勢相似的政治動向——「極右民粹政黨正式崛起」,會更為貼切。
參政黨由現任代表神谷宗幣(47歲)於2020年創立。神谷出身自大阪府吹田市議會,曾代表自民黨參選眾議院選舉,也曾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大阪府議會議員,但始終未能出線。之後,他轉而透過YouTube發表「反疫苗」等主張,逐漸吸引一群支持者。2022年,他成功當選參議院比例代表,首度取得國會席次。
參政黨的基本立場,奠基於日本政治光譜中極右勢力的民族主義與復古主張。今年5月該黨發表的《新日本憲法(構想草案)》中,將日本定義為「由天皇統治、君民一體的國家」,並將「珍視日本的心」列為國民的必要條件之一。若依文字解讀,對於被認定為不珍視日本者,甚至可以剝奪其國籍。
此外,草案中還主張「重視《教育敕語》」,在糧食條文中也特別強調「以稻作這項主食為核心」。甚至條列出「媒體有義務對國家政策進行公正報導、不得偏頗」等嚴苛措辭,幾乎讓人誤以為是在閱讀中國或俄羅斯等威權國家的憲法。
代表參政黨參選東京選區、以約67萬票獲得第二高票當選的43歲爵士女歌手SAYA,過去曾是因右翼言論遭免職的前航空幕僚長田母神俊雄的支持團體「田母神女孩」成員之一。在本次參議院選舉公告發布後的7月3日,她在一場網路節目中公開表示:「擁有核武是最便宜的選項。」
英美的FIMI現象9年後在日本發生?
這些主張全都是超乎常理的極端言論,但參政黨在社群媒體上的聲量卻越來越高。甚至在選舉期間,外界還指出俄羅斯可能透過資訊戰,有組織地在社群平台上散播挺參政黨的內容。選戰期間,剛剛提到的參政黨候選人SAYA更登上俄羅斯國營媒體「衛星通訊社」的日文網站,進一步引發各界揣測。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早已將「衛星通訊社」列為官方宣傳機構,並禁止其在歐盟境內播出。
外國勢力對選舉等民主程序的介入行為,被稱為「FIMI(Foreign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and Interference,外國資訊操弄干擾)」,日本的防衛白皮書也曾介紹此類現象。若這次選舉的確存在俄羅斯介入,那麼代表繼英國脫歐、川普於2016年首度當選美國總統之後,FIMI的魔手終於在9年後悄然伸向日本。
參政黨之所以能大幅躍進,有一種說法是,他們成功吸納了原本自民黨在安倍晉三時代所擁有的「鋼鐵保守派」選民。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若不是從去年以來物價飆漲、實質薪資不斷縮水,加上石破領導的自民黨「毫無對策」,應不致於掀起此次如此浩大的參政黨熱潮。
根據厚生勞動省7月4日公布的《國民生活基礎調查》,表示生活「非常困苦」的家庭比例達到28.0%,比前一年增加了1.5個百分點。事實上,日本目前的通膨率已是先進國家中數一數二的高水準。
於是,在國民對生活的感受每況愈下的情況下,尤其是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眼看逐年增加的訪日外國人的消費力攀升,以及外國富豪對日本不動產的投資等,逐漸變得刺眼、讓人感到不舒服。這樣的情緒,很可能正好與參政黨提出的「日本人優先」口號產生了某種化學反應。
訴諸情緒的政治操作,正是標準的民粹手法。儘管造成日本物價高漲的根本原因,是安倍經濟學所帶動的日圓貶值政策,但這個核心問題卻始終未被正面檢討。據說,參政黨在東京都心舉行的最終造勢活動,竟吸引了多達2萬人到場。
石破首相在投票當晚(20日)強調,自民黨相較之下仍是「國會第一大黨」,表明將繼續執政。即便未來黨內掀起「倒石破」聲浪,導致其請辭並重新舉行自民黨總裁選舉,也無法保證新任總裁能順利在國會被選為首相。即使當選,面對眾參兩院都處於少數執政的困境,壓力依舊沉重。短期內,日本政局恐怕仍將持續陷入漂流不定的狀態,看不到明確出口。
標題圖片:參議院選舉開票作業展開後,參政黨黨魁神谷宗幣接受媒體採訪,7月20日下午,東京都新宿區(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