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河期世代」到「雷曼及地震世代」
日本所說的「就業冰河期世代」,指的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的蕭條環境下開展求職活動的人。本文將他們定義為1993年至2004年期間從高中或大學畢業的群體。相較於上一代人,他們的就業情況不穩定,且收入偏低,在他們步入到50歲左右的今天,貧困問題慢慢顯現,也因此再次受到社會和政治層面的關注。

上圖顯示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最近幾年高中求職者的就業內定率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泡沫經濟破滅後的經濟衰退始於1991年,其影響真正波及應屆畢業生就業市場,則是從1993屆開始的。1992年至1995年,高中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內定)率均降低了10個百分點以上。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在短時間內急劇降溫,「就業冰河期」成為當時的流行語。
雖然出現急劇變化,但放眼之後的25年,這個資料並不算太差。不過,隨著1997年北海道拓殖銀行和山一證券相繼倒閉,從1999年應屆畢業生開始,就業(內定)率進一步下滑,一直到本世紀初,這段時間成為過去30年就業率的最低谷時期。之後,從2005年至2009年,日本就業率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準,但受2008年秋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雷曼危機)影響,2010年及之後數年的應屆畢業生就業(內定)率又再次下滑。
如上所述,雖然統稱為「就業冰河期」,但金融危機前後的就業形勢存在很大差異。此外,對2005年至2009年畢業的群體來說,雖然不被歸為「就業冰河期」,但他們的就業(內定)率也很低。鑒於以上兩點,將他們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 泡沫經濟世代(1987-1992年畢業)
- 冰河期前期世代(1993-1998年畢業)
- 冰河期後期世代(1999-2004年畢業)
- 後冰河期世代(2005-2009年畢業)
- 雷曼及地震世代(2010-2013年畢業)
按照學歷高低對畢業後成為正職員工的比例和平均年收入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無論大學畢業還是高中畢業,泡沫經濟世代的男性畢業生都是最高的,冰河期前期世代次之,冰河期後期世代以後的3個群體幾乎沒有差異。女性方面,隨著結婚生子後繼續工作的女性增多,越是年輕群體,成為正職員工的比例和包括無業者在內的平均年收入就越高。單就全職女性的年收入來看,呈現出與男性同樣的趨勢,即泡沫經濟世代最高、冰河期前期世代次之、冰河期後期世代以後的3個群體幾乎沒有差異。此外,從泡沫經濟世代到冰河期後期世代,各群體的內部差距呈現金字塔狀的擴大趨勢,而且從冰河期後期世代以後,一直沒有縮小。
提到「就業冰河期」,人們一般會聯想到大學畢業生;但實際上,冰河期世代以後,高中畢業生的非正職就業和沒有工作問題更為突出。針對高中畢業男性,筆者以圖表形式整理了從泡沫經濟世代到後冰河期世代的4代人的數據,受2008年雷曼危機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影響的「雷曼及地震世代」未被統計在列,因為這代人畢業後年數較短、資料不完整。冰河期世代以後,不僅正職就業者比例和平均年收入沒有增加,而且越是年輕的群體,「啃老族」(尼特族,不上學不求職,也不從事什麼家務勞動的未婚無業者)的比例越高。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男性的非正職就業和無業者的比例雖然低於高中畢業男性,但從冰河期世代以後,也呈現出與高中畢業男性同樣的變化趨勢。
高中畢業第10-12年的正職就業者比例和平均年收入(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