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夜,品鯛賞花或難求,天涯共明月 ——西鶴
JP-Home.com
鯛は花は見ぬ里も有けふの月 ——西鶴
今日中秋夜,品鯛賞花或難求,天涯共明月 西鶴
(約作於1680年,收錄於《阿蘭陀丸二番船》)
「月亮」在日本古典文學中是與「花」相媲美的審美對象。在過去沒有街燈的時代,當空皓月是人們熟悉的景象。古人根據月亮的運行規律制定歷法,為每天變化的月相命名,發明了「三日月」(新月)、「十六夜」(農歷十六夜晚的月亮)等各種雅稱。和歌、連歌和俳諧中出現的「月」,指的是秋天的月亮。農歷八月十五的滿月稱為「中秋名月」,尤其受到人們的美譽。「けふ」是今天的意思,「けふの月」也指中秋明月。
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抬頭眺望明月。中國詩人白居易為了表達對遠方好友的思念,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的月光皎潔,兩千里外的故人想必也在思念我)的詩句。詩人仰望明月,與好友心心相印——如今遠方的你也在與我共賞一輪明月吧。
西鶴在俳句裡強調「無論身處何地,明月都擡頭可見」——或許有的地方吃不到鯛魚,有的地方無法觀賞到絢爛的櫻花,但今晚的明月,無論你身處何方都能與我共賞。沒有高低貴賤和貧富差距,也無關居住何方,月光平等地映照在每一個人身上。不僅用「月」和「花」作對比,還加入了寓意吉祥、美味可口的「鯛魚」,獨具俳諧特色,構思非常巧妙。
作者西鶴(1642-1693年)是大阪人,以創作《好色一代男》等浮世草子(江戶時代的小說)而聞名,同時也是卓有成就的俳諧師。
標題圖片:PIXTA
文章引用自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topics/b09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