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大野寺 彌勒摩崖佛
JP-Home.com
奈良大野寺內河對岸的岩壁上,雕刻著一尊巨型彌勒菩薩像。這座日本最大的摩崖佛誕生於鎌倉時代,如今依然慈祥地護佑著到訪室生山村的人們。
|
歷經風霜雨雪,表情始終安詳,充滿慈悲。
真言宗室生寺派的古刹大野寺(奈良縣宇陀市)境內,清澈的宇陀川對岸高聳的岩壁上,矗立著一尊巨型彌勒菩薩摩崖雕像。
雕刻師登上木材和竹子搭成的腳手架,在岩壁上鑿刻出超過13公尺高的背光,再將背光內側打磨平整,用線條刻畫出高達11.5公尺的彌勒菩薩立像。規模雖不及東大寺大佛(15公尺),卻是日本國內最大的摩崖佛像。佛像身披袈裟,頭部略微向右傾斜,細長的雙眸似乎在溫柔地俯視著芸芸眾生。雙足各踏一個蓮花台座,日語叫作「踏割蓮華座」。

相傳大野寺在飛鳥時代由修驗道開山鼻祖役小角創建,平安時代弘法大師空海擴建伽藍,命名為「慈尊院彌勒寺」。
大野寺的創建者與室生寺為同一人,二寺皆與空海淵源深厚,由此可見,兩座寺院自古就關係密切。大野寺位於室生寺西北3.5公里處,很多人去室生寺參拜途中會順便造訪,因此也有「室生寺西大門」之稱。
彌勒摩崖佛建於鎌倉時代初期的1207年,由興福寺僧人雅緣發願建造。其原型據說模仿的是京都笠置寺的本尊、雕刻於飛鳥時代的彌勒像。製作者是慶派佛師宗慶,東大寺復興時東渡日本的中國宋代石匠也參與了建造。1209年3月7日舉行開光儀式時,後鳥羽上皇也親臨現場。

象徵佛像功德的手形,稱之為「手印」。拇指與食指相觸,凝神結印(右圖)
日本的石佛在平安時代以前多為在岩壁上雕刻的摩崖佛,進入鎌倉時代後,切割石材進行雕刻的整雕作品成為主流。而這尊彌勒菩薩像不僅是鎌倉時代的摩崖佛,而且採用的是線刻技法,實屬珍貴之作。從其優美的曲線中,可以看到當時剛傳入日本、以寫實形式表現柔美動態的宋代佛像風格的影響,可謂工藝精湛的摩崖佛傑作。
在遠離人煙的山林裡,一尊巨大的石佛赫然而立。當時的人們,是以怎樣的心情仰望這尊佛像的呢?
彌勒摩崖佛(大野寺石佛)
- 像高:11.5m
- 時代:鎌倉時代
- 收藏:大野寺
- 指定:國史遺跡(登錄名:大野寺石佛)
標題圖片:彌勒摩崖佛(大野寺石佛),大野寺藏
拍攝:六田知弘
文章引用自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topics/b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