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數十萬日本人喪生的指揮官
柯蒂斯.李梅(1906~1990)多次親自指揮美軍對日本各地城市展開的轟炸行動,包括1945年3月10日造成約十萬平民喪生的東京大空襲。當時身為美國陸軍航空軍上將的李梅,可說是對日本人展開「集體屠殺」(Genocide)的指揮官。

東京大空襲後化為焦土的東京(AFP/時事)
二戰後,李梅在美國空軍中歷任要職,直到1965年2月退役。從美蘇冷戰時期到韓戰、古巴危機與越戰,他始終維持「超級鷹派」立場,主張「不排除使用核武的強硬攻擊」、「以武力換取和平」。1968年以副總統候選人身分投入美國總統大選之際,也發表了「使用核武是最有效率的手段」等爭議言論。
關於李梅的日本首部傳記《東京大空襲的指揮官──柯蒂斯.李梅》(早川新書),乃出自上岡伸雄教授的手筆。然而,李梅在日本卻一直鮮為人知。
上岡說:「當我讀到馮內果(Kurt Vonnegut)與奧布萊恩(Tim O’Brien)的作品,才知道越戰時有一位主張澈底破壞、要『讓北越回到石器時代』的將軍,那人就是李梅。而日本政府竟然授與這樣一位惡魔般的指揮官勳一等旭日大綬章,這件事著實令我震驚,也因此展開調查。不過先說結論,李梅並非是個惡魔。」
容許地毯式轟炸的「美國正義」
對非戰鬥人員實施的「地毯式轟炸」,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被視為違反人道而遭禁止。然而,從1937年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格爾尼卡、1938年日軍轟炸重慶等事件,顯示各國仍相繼採取這種手段。為了將美軍損失降到最低的同時獲取最大戰果,李梅並未採取僅只摧毀敵國軍事設施的「精確轟炸」,而認為地毯式轟炸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他主張:「若不對平民造成一定傷亡,就無法贏得戰爭。」於是將無差別攻擊合理化,並且在對日戰爭中全面執行。
但是上岡教授卻指出,這無法僅歸咎於李梅的一人之惡。
「當時日本與納粹德國、義大利聯手侵略多國,又攻擊美國珍珠港。面對即使被逼入絕境仍不投降的日本,美軍與全體美國人都深信『自己是正義的,日本是邪惡的』。採取地毯式轟炸被視為不得已之舉。」
此外,當時的美國「陸軍航空軍」只是陸軍的一個分支,高層意圖以此為契機,推動「空軍」從陸軍獨立。
「因此,需要『以陸軍航空軍的空襲終結戰爭』的功績。李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重視成果的男人』,被賦予執行地毯式轟炸的任務。」
「務實家」且能力卓越的李梅
上岡教授在研究李梅的人生軌跡時,認為他是一位「極度的現實主義者(pragmatist)」。
「李梅出身貧寒,幼時偶然看到飛機在天空中翱翔,心生嚮往,於是思考『要怎麼做才能夠成為飛行員?』他發現最快的途徑是進入軍隊,僅需自費少許便能接受飛行訓練。入伍後,他大量鑽研飛機操縱系統、導航技術、維修方法等專業知識技能,逐步開展自己的仕途。他時常思考如何最有效率地達成目標,並付諸行動、實際取得成果,是個能力卓越的人才。」
日本社會難以諒解「李梅獲敘勛」
1964年,航空自衛隊成立十週年之際,李梅獲得日本政府頒授勳一等旭日大綬章。
「據說這項敘勛是當時的防衛廳(現防衛省)與自衛隊,出於『向美國空軍高層表達感謝』的單純動機所提出的建議。依照慣例,對自衛隊有貢獻的美國軍人在退休時,不會追究其戰爭時期的行為。」
關於把日本各地化為焦土的李梅獲頒勳章一事,雖在廣島與沖繩的地方報紙上有較大篇幅的報導,但全國性媒體的反應卻異常冷淡,也未出現大規模的抗議。

上岡伸雄教授
「當時沒有引起強烈批判,原因之一是日本國民對李梅作為本土空襲指揮官的印象相當模糊,另一方面,或許是與原爆相比,空襲受害情況的社會關注度較低。人們只關心李梅是否是投下原子彈的人,而事實上,他與原爆的關聯僅止於目送搭載原子彈的轟炸機起飛的程度。儘管如此,他仍指揮了無數次地毯式轟炸。日本政府不該只聽從防衛廳的建議,而應嚴格審查李梅是否真有資格受勳。同時,他在美國國內也因超鷹派言論引發爭議,日本媒體理應注意這一點,深入調查並報導。」
只憑「勝利者邏輯」行動的美國
李梅曾留下名言,「若考慮到被害者的立場,就無法作戰」,又說過「所有戰爭都是不道德的,但若因此而猶豫,就無法成為優秀的軍人。」上岡教授認為,這正體現了李梅的「勝利者邏輯」,缺乏對失敗者的想像力與同理心;而這不僅是李梅個人的問題,更是美國社會的問題。
「廣義而言,面對立場不同的人,是否具備『想像力』與『同理心』,將人分為了兩種:有與沒有。李梅屬於『沒有』的那一類。他從未設身處地想過,數十萬日本人因他的轟炸而喪生,也不曾為此哀悼。而在美國政治與軍事界,這類『缺乏想像與同理』的人至今仍是主流。他們聲勢浩大,得以壓制反對意見。即使越戰陷入泥沼、反戰運動在美國國內與全世界高漲,仍有許多人堅信自己的正義,僅憑『勝利者邏輯』採取強硬行動。換言之,『李梅式的態度』延續到了今天。」
上岡教授接著說:「美國始終未能反省自身所犯的錯誤,也未實施相應的教育。於是,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單純相信『美國就是正義』,認為『強大的美國以武力壓制他國,即是和平,犧牲在所難免』。這樣的勝利者邏輯,反而更加根深柢固。」
談及總統川普,上岡教授如此評價:「他是一個『極度缺乏』想像力與同理心的人。」
「由於美國在國際上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強國,這種以『美國優先』為名的獨善思維,恐怕會導致全世界一同陷入毀滅。我身為教授文學的教師,深信文學正是一門教人想像他者感受、培養同理的學問。因此我認為,文學的存在極其重要。『美國優先主義』在全球蔓延之際,此刻最迫切需要的正是文學的力量。」
戰爭造就出李梅這號人物
上岡教授是文學研究者,為什麼會選擇軍人出身的李梅作為研究對象,甚至為他寫了一整本書?這與他父母親的戰爭經驗有著密切的關聯。

拍攝於學習院大學的研究室
「我的父親曾在廣島縣大竹的海軍潛水學校接受『人間魚雷』的訓練。幸運的是在被派上戰場之前,戰爭就結束了,因此保住了一命。母親則在1945年經歷過城北大空襲(發生於東京北部)。聽到父母談起那些往事,我深切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這也是我開始書寫這個主題的重要契機。」
上岡教授接著說:「是戰爭催生了像是李梅這樣的人物。」
「李梅既不是冷血無情之人,也不是嗜殺成性的人。他是一位深受部下信賴的上司,也是重視家庭的丈夫與父親。法國飛行員也是小說家的安托萬.德.聖修伯里與李梅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兩人都在飛行黎明期懷抱著『想成為飛行員』的夢想,對天空充滿憧憬。然而,後來李梅成為發動日本本土大空襲的指揮官;另一邊,聖修伯里則寫下了全世界膾炙人口的名作《小王子》。如果沒有戰爭,李梅或許只會是個優秀的飛行員;但正因為戰爭的存在,他那種澈底務實、忠於職守的性格,最終造成了無數人喪生。戰爭會迫使人性走向殘酷,因此,我由衷地認為絕不能再讓戰爭重演。」

拍攝於學習院大學校園內
採訪、撰文:小泉明奈、株式會社POWER NEWS.五十嵐京治
上岡教授採訪之攝影:橫關一浩
標題圖片:上岡伸雄教授著作《東京大空襲的指揮官──柯蒂斯.李梅》封面(早川書房提供)與柯蒂斯.李梅(AP / Af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