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單一民族」的觀念根深蒂固
下地意識到自己在日本社會屬於「少數群體」的契機,是大學時選修的「多文化共生論」課程。「那門課邀請了一位被稱為『Japanese-Filipino children』的日菲混血者作為演講嘉賓。他告訴我們,在日本存在日裔南美人、在日韓國人/朝鮮人等持有各種居留資格和出身背景的少數群體。其中還提到了美軍相關人員與當地女性所生的『美亞人』,並特別介紹說這種情況在沖繩尤為多見。」
下地的母親正是1950年由一位美軍士兵與沖繩女性(下地的外祖母)所生的「美亞人」。下地的那位美軍士兵的外祖父,在他外祖母懷孕期間隨部隊調離返回了美國。之後與一位美國女性結婚,於1995年去世。下地的母親從未見過自己的生父。
「在那之前,我雖然經常向人解釋說自己是4分之1的『Quarter』或者母親是『Half』,但自己屬於『少數群體』的意識卻很淡薄。聽到『美亞人』這個詞時,我突然感覺自己被歸入了另一個不同於『日本人』的類別,陷入了自我認同危機之中。」
以此經歷為契機,作為一個「少數群體的當事者」,下地選擇將「Half」「Mix」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隨之震驚地發現,這一領域的先行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
「其背景原因,我認為是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日本人是單一民族』這種觀念。實際上,持有日本國籍的人中,有很多是擁有韓國、中國、歐美等外國血統,或是擁有原住民阿伊努人或沖繩血統的人。但他們在統計中未被計入,因而『被隱形化』了。這種狀況成為阻礙對『Half』和『Mix』群體進行調查研究的一大因素。」
2024年春天,為調查擁有多民族/種族背景人群所遭受的歧視與他們的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問題,下地與市川Viveka(多倫多大學博士課程)共同開展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450名受訪者中,98%的人曾遭受過「微歧視」(無意識的偏見、歧視意識引發的日常言行給當事人造成傷害),68%的人在學校等場所有過被霸淩或被歧視的經歷。此外,使用與厚生勞動省「心理健康調查」相同的問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後發現,需要接受治療或需要引起注意的人數比例是全國平均值的5倍以上,暴露出了對這類群體進行心理關懷和支援的體系尚不完善的現狀。
空洞無物的「多樣性推進」
下地尖銳地批評了日本政府宣導的「多樣性推進」和「多文化共生」,稱其在本質上是「空洞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