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牙、新年會減少兩成
在居酒屋的大堂裡,一群上班族正舉杯高呼「乾杯!」。今晚是一場酒會。湊在一起吃吃喝喝,酒精的作用讓緊繃心情放鬆下來。這個時候可以「不拘禮數」地暢所欲言,將平時難以開口的「心聲」一吐為快。
「Nominication」是一個日語與英語結合的複合詞,字面意為「飲酒交流」,源自日語「飲酒」(飲み,讀音 nomi)和英語「交流」(communication)的融合,表示酒桌上的交際,也被認為是日本職場文化的一部分。面向海外提供求職資訊服務的「JOBS IN JAPAN」在日本的「Nomikai(應酬)」相關介紹中稱:「酒精是最有效的社交場合中的潤滑劑,日本的職場生活離不開應酬」。
日本人會在歡迎歡送會、新年會、尾牙、同學會、志同道合的同樂會、女生會、男生會、消暑和聖誕派對、慰勞會等各種場合碰杯飲酒。參加酒會的人會很注意上下級關係和人際關係,一旦誰的杯子空了,就會主動為其「斟酒」,還會為他人夾菜。如果是大型宴會,可能還會以唱歌、即興小表演、美式賓果等來帶動氣氛。

斟酒時許多人會注意將貼有啤酒標籤的一面朝上等禮節。也有一種風氣認為,倒酒和夾菜都應該讓下屬來做(PIXTA)
但如今,這種定位已經發生變化。東京商工調查公司2024年實施的調查顯示,59.6%的受訪公司表示會舉辦尾牙、新年會,較發生疫情前的2019年減少了近20個百分點。出於「需求不多」「表示排斥的社員越來越多」等理由,即便到了現在,酒會應酬也並未完全恢復。

在其他的調查中,關於認為不需要「Nominication」的理由,「勞心費神」「感覺是工作的延展」等位居前列。Nissei基礎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小口裕列舉的理由是「工作方式日益多樣化,以及人們越來越注重工作與個人生活的分離,疫情催生的新型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已經落地生根」。
中老年的「酒精騷擾」「健康」「節約」意識增強
日本國稅廳發佈的資料顯示,2022年每名成年人酒類平均消費量為75.4升。較1992年的峰值減少了25%。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年輕人遠離酒會的傾向較強,但近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中老年人的態度更為消極。
轉職資料調查機構「Job綜研」2024年實施的社會人意識調查顯示,表示「願意參加」尾牙的4、50歲受訪者大幅少於20多歲受訪者。開展金融業務的大黑屋(長崎縣)2023年實施的調查也顯示,「喜歡」職場酒會應酬的50多歲受訪者比20多歲受訪者少了近20個百分點。

50歲以上受訪者之所以對酒會應酬態度消極,可能也是受到了規避風險意識的影響。在應酬上,有時會喪失自制力,出現性騷擾或職權騷擾等情況。「酒精騷擾」一詞現今已經得到普遍認知,針對強迫喝酒、醉酒糾纏這類給他人造成麻煩的行為,整個社會的態度也變得更為嚴苛。
開展勞動關係調查工作的PERSOL綜合研究所發佈的資料顯示,近8成受訪者認為「斥責不參加應酬者或不主動斟酒者」均屬於「騷擾行為」。而且,約5成受訪者認為「別人擅自為自己點啤酒」也屬於騷擾行為。可以看出,現在需要顧及應酬上的言行舉止及每個人的健康,「邀請」別人參加應酬這種行為本身已經變得越來越難。

在酒會應酬上可能出現職權騷擾、性騷擾、酒精騷擾等問題(PIXTA)
日本厚生勞動省曾表示,會導致大腸癌發病風險升高的飲酒量標準為「大約20克純酒精量」,各個年齡段注意健康和飲酒關係的人都越來越多。大黑屋2023年的調查顯示,社會人每年平均參加17次酒會應酬,平均每次花費4237日圓。在物價持續上漲的當下,減少參加應酬次數的人也不在少數。

20多歲人群走上社會時正好遇到疫情,他們中的許多人曾苦於如何與同事和前輩溝通,存在尋求面對面交流的傾向。Job綜研的調查顯示,關於願意參加酒會應酬的理由,「希望和同事加深理解」「希望獲得面對面交談的機會」「希望和上司建立關係」等位居前列。
人與人相連的傳統
對於日本人來說,酒自古就被賦予了建立人際關係的意義,在人生各個節點的儀式等場合扮演了重要角色。「日本酒造組合中央會」在官方網站主頁上做了如下說明。
婚禮時,通常會在神明面前舉行交杯儀式,宣誓結婚。除了婚禮以外,過去結成兄弟、義父母子女關係時還有喝「結拜酒」的習慣,交杯換盞一詞具有象徵歐美社會的契約那樣的意義。即便不是特別的契約,「一起喝過酒」也具有「同食一鍋飯」的意思,表現著親密的人際關係。
據《酒的日本文化》(神崎宣武)介紹,日本人的飲酒最初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直會」,即將神前供酒倒在一個大杯中輪流傳著喝;二是「饗宴」,即人們不拘禮數開懷暢飲的應酬。
據說日本人集體飲酒的習俗始於明治時代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時期。在出兵的壯行宴以及戰場上為加強團結舉行的活動中,都會喝酒。大企業也開始舉辦「年終聚會」「尾牙」,以提升團隊的凝聚力。

《雞聲粟鳴子》中描繪了江戶時代的一種提供熟食及酒水的酒館「煮賣酒屋」。可以在圖中看到商人們斟酒對飲的情景(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一般認為,職場酒會應酬被視為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並變得司空見慣,是在上世紀60年代的經濟高速成長期。「Nominication」一詞於上世紀80年代登上媒體。
之所以酒會應酬受到重視,是因為職場中缺乏可以自由抒發意見的氛圍,似乎需要有借助酒力的一面。人事領域調查機構「HR綜研」的調查資料顯示,超過6成受訪公司表示「感覺社內溝通存在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大公司列舉的有效應對舉措中,排名首位的是「酒會和聚餐的鼓勵與補助」,占比達到52%。
在歐美國家,認為工作結束後屬於私人時間的意識較強,職場同事之間的酒會應酬很少。要喝酒的聚餐活動通常都是和關係親近的人一起,鮮少將其作為人際關係構建的手段。
「Nominication」的新模式
即使和酒的距離越來越遠,但還是希望將「Nominication」保持下去。朝日啤酒從2020年開始提倡「Smart drinking(明智飲酒)」——一種可以選擇無酒精和低酒精度飲料的飲酒方式。該公司2022年在東京澀谷開了一間「Smart drinking bar」,提供酒精度0%、0.3%、0.5%的3種雞尾酒。其他飲料廠商也推出了低酒精度商品,為維持「Nominication」文化可謂煞費苦心。

東京澀谷的「Smart drinking bar」。同樣口味的飲料也可以選擇不同的酒精度(國分瑠衣子)
30歲以下的Z世代還很重視「時間效益(Time performance)」。應酬通常持續2小時左右,但有時會接連參加第2個、第3個應酬,回家已是深夜。有人認為,就算「是為了溝通交流」,但效率也太低了。
有些餐飲店開始採取對策。比如,某餐飲店策劃了在特定時期推出最短15分鐘宴席套餐的方案。禁止互相斟酒、延長時間、玩手機,小吃加無限飲料每人500日圓。30分鐘套餐每人收費1000日圓。這種方式,價格低廉,且實現了「時間效益」,因而引發了廣泛關注。
隨著《工作方式改革關聯法》的施行,日本人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針對加班時間的限制嚴格了,越來越多人變得更加重視投入自身興趣愛好和與家人共處的時間。或許可以說,職場的「Nominication」已經迎來了變革的時刻。
標題圖片:日本現代上班族酒會應酬的場景。似乎年輕人比較喜歡這樣的場合(P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