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O作品中可見的雙重「面具」
帶動1970年代後半興起的全球科技流行音樂(合成器流行音樂)潮流的黃色魔術交響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有一首代表歌曲是〈Behind the Mask〉(1979年)。由英國出身的作詞家克里斯・莫斯德爾填的英文歌詞當中,暗指為了活下去而戴上面具的人類,以及其背後的心靈空洞。藉由混合聲音與樂器聲的聲碼器幫助,將歌手的聲音變得像機器人一樣,賦予歌曲在歌詞與音樂上的雙重「面具」。這首歌經由麥可・傑克森翻唱,在他逝世後才公開的MV中,面具如歌詞所述,成了歌中要角。
在回顧半世紀前,這首以面具為主題的歌曲從日本進軍世界,並博得人氣的現象時,彷彿預言了這種不露臉的「覆面歌手」受人吹捧的現代日本。
「面具性」…和洋的差異
以代言現代年輕人心中不滿的《煩死了》(2020年)而受到矚目的Ado、戴著面具的yama,以及主唱以外的成員都身分成謎的樂團「永遠是深夜有多好。」(永遠深夜)等等,從2010年代後半開始,隱藏身分的覆面歌手陸續在網路上發跡。也有牙醫兼差當歌手,以身分曝光會影響工作為由,從2007年出道開始,就不曾露臉的四人樂團「Gre4N BOYZ」(舊名:GreeeeN)的例子。大家不露臉的理由都不一樣。
嚴格來說,「假面」和「覆面」是不同的意思。美學家吉岡洋表示,英語「mask」主要能翻譯成三個日本語詞:(1)「面具」,西洋、歌德風格;(2)「覆面」,為了特定目的而掩蓋真面目的機能;(3)「(醫療用、作業用)口罩」,比起隱藏,更著重阻隔(*1)。
依照吉岡的解釋,戴著面具「隱藏真面目的歌手」同時具備假面與覆面兩種性質。在日本說到「假面」,會聯想到傳統藝術技能的能面。所謂「宛如能面的表情」指的是「外在」「面容」不顯露表情的模樣。同為傳統藝術技能的文樂也是,操偶師都會戴著黑頭巾(*2)。
能面不會顯現出特定的感情,被稱作「中間表情」,以追求樣式美的演繹者的動作來表現出喜怒哀樂。考慮到西洋所用的面具是在舞會等場合隱藏高貴的身分,享受非日常的調情道具,日本的能面和黑頭巾卻是把感情削減至極致,藉此將表演最大化的手段,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掩蓋長相這種行為的背後有著和洋文化上的差異,在考察從現代的網路發跡,而且不露臉的歌手們的「假面性」和「覆面性」時,也應該牢記這樣的差異。雖然日本流行音樂算是來自歐美的音樂類型,但以代表覆面歌手的Ado為例,筆者想參考日本的傳統文化,思考她不露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