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本馬拉松今年秋天停辦
松本馬拉松的財務造假出現在2023年賽事的決算中。實際上虧損了3915萬日圓,負責的市府職員卻因擔心影響活動形象,將部分營運委託費用延後到隔年支付,讓帳面上呈現75萬日圓的盈餘。不過,2024年的賽事同樣面臨參賽人數不足的情況,最終赤字達4380萬日圓,還拖欠款項。今年2月,承包營運的「信濃每日新聞社」提出質疑,這起財務造假才因此曝光。

松本馬拉松(松本馬拉松實行委員會事務局)
今年4月的例行記者會上,松本市市長臥雲義尚以大會實行委員長身份表示:「當時負責的職員過於樂觀,認為只要賽事營運穩定,之後的收入就能填補2023年的赤字。」並說明赤字原因眾多,包括報名人數未如預期、警備等固定支出占比高,以及運輸與人事成本因物價上漲而飆升等。
實行委員會表示,將由外部專家組成的第三方委員會調查此次問題,因此決定中止原定今年11月舉辦的賽事。至於2026年以後是否恢復舉辦,將由相關單位進行討論評估。
問題的根本原因,終究在於參賽人數下滑所導致的赤字。扣除因颱風(2018年)與新冠疫情(2020、2021年)停辦的年度,松本馬拉松至今共舉辦了五屆。首屆2017年吸引了8611人參加,2019年為7134人,2022年為4710人,2023年為4267人,2024年則是4586人,與開辦初期相比,參賽人數幾乎減半。
不只松本馬拉松,其他賽事也普遍面臨挑戰。曾是夏季代表性賽事的北海道馬拉松,去年報名人數未達2萬人的上限。德島縣的「德島馬拉松」更是連續兩年(2024、2025年)出現報名未滿額的情況。整體來看,各地馬拉松賽事難以重回疫情前的熱度,參賽人數仍未恢復至過往水準。
根據笹川運動基金會每兩年一次的「運動生活數據」調查,2020年每年參加一次以上慢跑或路跑活動的人口比例達歷史新高的10.2%,推估約有1055萬人。不過歷經疫情衝擊,2022年這項比例降至8.5%,參與人數也減至877萬人。到了2024年,參與率再降至7.7%,人數縮水到806萬,整體仍未停止下滑趨勢。
營運成本與報名費雙雙高漲
舉辦一場馬拉松賽所需的營運成本相當可觀,為了彌補支出,不少賽事近年紛紛調漲報名費,這也成為跑者關注的問題之一。以東京馬拉松為例,2007年首屆賽事的報名費是1萬日圓,明年將漲到1萬9800日圓。橫濱馬拉松今年為1萬8500日圓,神戶馬拉松1萬8000日圓,大阪馬拉松則為1萬6000日圓,整體來看,日本全國各地的馬拉松報名費用普遍上漲。去年的松本馬拉松雖然報名費為1萬2000日圓,但對來自都市的跑者來說,還得額外負擔交通與住宿等費用。加上疫情解禁後,外國觀光客大幅增加,也推升了各地旅館的房價,費用負擔成為不少人想打退堂鼓的主因。
物價上漲也讓賽事經營更加吃力。像是路線設於東日本大震災災區的「東北、宮城復興馬拉松」,主辦單位已宣布2024年將是最後一屆。主辦單位表示:「受到物價飆漲影響,營運成本急速增加。若要繼續舉辦,不僅需要大幅提升收入,也必須壓縮開銷,但我們並不希望把太多負擔轉嫁到跑者身上。」這場自2017年起、以支援災區復興為宗旨的馬拉松賽事,最終仍無法抵擋現實壓力,提前劃下句點。
不管是哪一場比賽,舉辦起來都得花上大量心力籌備。從道路管制的警力支援、沿線志工安排、計時晶片與成績統計、參賽證發放,到更衣室、臨時廁所的設置,以及販售在地特產或馬拉松周邊商品的攤位布置,瑣事多到數不清。尤其在地方城市,長期人手不足、高齡化嚴重,想找齊足夠人力來支援,更是難上加難。
賽事飽和,難以做出差異
現在這波馬拉松熱潮,是從東京馬拉松開始興起的。從新宿、銀座到淺草,賽道橫跨市中心,舉辦當天這些區域會封路長達7個小時,讓約3萬名跑者奔馳其間。這是日本首次舉辦可比擬英國倫敦、美國波士頓等世界級賽事的大城市馬拉松。之後,大阪、橫濱、千葉、埼玉、神戶、京都等主要城市也紛紛跟進。

第1屆東京馬拉松,約3萬名跑者從東京都廳前出發。攝於東京新宿區,2007年2月18日(時事)
地方城市原本就看好馬拉松能作為觀光資源帶來效益。2011年日本觀光廳設立「運動觀光推進聯絡會議」時,在基本方針中指出:「日本各地具有魅力的城市和地區,舉辦許多像市民馬拉松這類『大眾參與型』的運動」,也讓各地更傾向把馬拉松當作促進地方活化的手段。
經營日本國內最大型報名網站「RUNNET」的公司「R-bies」在旗下雜誌《Runners》上發表「全日本馬拉松排行榜」,其評選對象為日本田徑聯盟認證等的正式賽事。東京馬拉松開辦的2006年度,全國符合條件的賽事共有50場,到了受新冠疫情衝擊的2020年度,只剩下25場,2021年度也僅回升至31場。但之後呈現回升趨勢,2024年度更成長至歷年最多的92場。
《運動與健康觀光》(大修館書店,原田宗彦、木村和彦編著)一書探討運動與觀光的關係,其中提到:「如今全國各地舉辦的市民馬拉松越來越多,各地也紛紛投入招攬跑者的戰局,在地服務上愈來愈難展現差異化。」全國性的擴張已趨近飽和,被視為導致參加人數下滑的原因之一。
市民馬拉松的發展歷程與健走運動
回顧歷史,日本馬拉松的開路先鋒可說是金栗四三——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中首位代表日本出場的奧運選手。他因成為NHK大河劇《韋駄天》的故事主角而廣為人知,不僅創辦箱根驛傳,也致力於培育長跑選手,被譽為「日本馬拉松之父」。
日本的市民馬拉松熱潮興起於1970年代的日本高度經濟成長期間。金栗的故鄉熊本縣在1972年成立了「熊本跑步會」,由金栗擔任名譽會長,隔年,即以「跑得慢的你才是主角」為口號,舉辦了「天草珍珠線馬拉松」。這樣的跑步活動隨後擴展到日本全國各地,在東京舉辦的青梅馬拉松也迅速吸引跑者共襄盛舉。
對於肩負起日本飛躍經濟成長重任的勞動者來說,維持健康變得不可或缺,也成為整個社會面臨的新課題。對每天忙碌工作的上班族而言,最能療癒身心的,就是能讓自己舒舒服服流汗的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北歐國家挪威的「健走運動(Trim運動)」開始受到矚目。
「Trim」這個詞原本是挪威的造船術語,意思是保持船隻的平衡。後來延伸為一種運動風潮,主張透過運動來增進健康、鍛鍊體能,進而讓身心保持良好狀態。至今在日本各地仍能見到以「Trim Course」命名的跑步路線,正是出自於這股風潮。
慢跑、路跑、馬拉松就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慢慢在社會中普及開來。到了21世紀,東京馬拉松的舉辦又讓跑步熱潮再度升溫,市民跑者大幅增加。東京皇居外圍一圈大約5公里,從早到晚都能看到跑步的人,也因此被稱為「跑者的聖地」。

「皇居路跑」意指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皇居外圍跑步(PIXTA)
曾因疫情減少的跑者會再回來嗎?
不過,近年的這波熱潮,難免讓人覺得有些過度商業化。像東京馬拉松這樣的大型賽事,吸引了各大企業爭相贊助,運動品牌的鞋款與運動服飾銷售也跟著攀升。許多地方城市則是為了吸引觀光客而開始舉辦馬拉松活動。隨著比賽規模愈來愈大,報名費也水漲船高。但疫情過後,這股熱潮明顯降溫,跑者的熱情也難免跟著冷卻。
馬拉松的魅力,大概就在於那種跨越痛苦與艱難後所獲得的成就感吧。備賽期間的訓練、制定比賽策略,也是一種樂趣。參加比賽,能感受到沿途觀眾的熱情加油,體驗到日常生活中難以感受到的感動與興奮。
需要重新檢視的,不只是松本馬拉松。要讓那些曾經離開跑道的跑者回流,需要什麼樣的誘因或條件?為了不讓這波風潮淪為一時的流行,是該回到市民馬拉松的初衷,重新思考如何打造能長久經營的模式。
標題圖片:東京馬拉松有大量市民跑者參加,但如今在日本各地,報名人數未達上限的馬拉松賽事逐漸引起關注,攝於東京都新宿區(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