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成為自民黨再起的旗手
高市早苗在2021年與2024年參與總裁選舉後,第三度挑戰終於得償宿願。上次她在決選投票中,遭現任首相石破茂逆轉而落敗,這次無論是在第一輪投票,或是與小泉進次郎的決選中,都以領先之姿一路勝出。
這次黨員與黨友投票中,高市展現出了壓倒性的實力。她共獲得約25萬票,占整體的四成,在47個都道府縣聯中,有31處拿下首位。外界原本預測,在國會議員比重較高的決選投票中,小泉可能更有優勢,結果卻出乎預料──高市從地方勢力包圍國會議員,實質上對議員的投票行動形成了牽制。
歷史上也曾出現類似的情況。1978年,自民黨首次舉行由黨員與黨友參與的總裁公選預備選舉,自信勝券在握的時任首相福田赳夫,卻敗給了大平正芳。福田留下「天意有時也會出錯」這句話後,選擇放棄由國會議員進行的本選(正式選舉),主動退陣,因為他認為不能無視黨員的整體意志。
2001年的總裁選,小泉純一郎在地方黨員票中大勝,進而拉攏議員票,壓倒了被看好勝出的橋本龍太郎。這顯示出,如果不尊重支撐黨的基層力量——黨員投票這份「民意」,整個組織就難以維持。此次總裁選的格局,與當時如出一轍。
黨員為何傾向支持高市?答案可以從她的主張中看出。她訴求積極的財政與金融寬鬆政策,並主張強化防衛與外交實力,同時展現出對國家前途深切的憂慮。這一系列訴求正是安倍路線的延續,也充滿了打動人心的熱情。
日本經濟歷經「失落的三十年」,物價上漲卻薪資停滯,當前世代的生活始終沒有改善。同時,大量外國觀光客湧入,隨著在日外國人增加所引發的摩擦,也讓社會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張「增加實質所得」的國民民主黨,以及強調「日本人優先」的參政黨相繼崛起。許多自民黨黨員認為,要奪回被這兩股勢力蠶食的保守票源,唯有回歸安倍路線才能實現。於是,高市早苗作為自民黨「再起」的旗手,也成為該黨首位女性總裁。
自民黨慣用的「假政權輪替」延命術
從自民黨內部的政治路線來看,高市總裁的誕生,僅是自民黨一如往常的「假政權輪替」。自安倍之後,由菅義偉接任,再到岸田文雄,安倍色彩逐漸淡薄,而到石破茂時,這一傾向更為明顯。
石破與立憲民主黨代表野田佳彥屬於同代,兩人私交甚篤,他也曾多次公開談及自民與立憲之間「大聯合」的可能性。石破的政治立場被外界視為偏向中間自由派,甚至帶有自由主義色彩,而非傳統保守中道。
如今,高市強勢地將黨的路線重新拉回保守陣營,塑造出新的政權樣貌。這種以路線轉向模擬政權更替的手法,正是自民黨延命的傳統拿手戲。
自民黨的誕生,即源於1955年自由黨(吉田茂任總裁)與日本民主黨(鳩山一郎任總裁)的「保守合同」。從一開始,黨內就存在著兩股並行的政治流派,彼此如繩索般交纏延續至今。
自由黨的系譜,從吉田茂延伸至池田勇人、佐藤榮作、田中角榮。岸田文雄繼承池田創立的派閥「宏池會」,石破茂早年也曾受田中派薰陶。這條脈絡以「輕武裝、重經濟」的吉田主義為核心,被稱為「保守本流」。
而日本民主黨的主流,則是由岸信介、福田赳夫、安倍晉太郎、小泉純一郎,再到安倍晉三所傳承的舊清和會。雖然經濟政策各有不同,但皆具保守特質,共通點是強調防衛力與推動修憲。
從過去岸信介交棒池田勇人,到近年安倍之後的菅、岸田、石破,都延續了這樣的脈絡。如今的高市正是此線傳承中最新的一環。她過去隸屬於舊安倍派前身,雖自稱「溫和保守」,但在外界眼中,普遍視她的政治立場偏向基進的保守派。
此外,高市的崛起也與國際局勢的劇變有關。中國展現了更為強勢的大國主義姿態,北韓威脅日增,俄羅斯仍在侵入烏克蘭,美國則在川普總統主導下挑戰戰後國際秩序。歐美國家中,極右勢力在選舉中接連壯大。
與此同時,日本國力逐漸萎縮,國際存在感日益淡薄。社會中瀰漫鬱結的氣氛,在「臺灣有事」的憂慮下,激發出對民族主義的渴望。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裡,倡導「強大日本」的高市,正迎來順風期。
能否藉擴大聯合陣線延續政權?
高市面臨的首要課題,就是擴大執政聯盟的架構。由於自民黨在參眾兩院皆為少數執政黨,無法在沒有在野黨協助的情況下通過預算案或法案。若要像石破政權那樣採取「個別議題部分合作」的方式來處理政策,將極為艱難。為了政治穩定,勢必得在「自民+公明」的基礎上,再加上其他在野勢力,組成新的聯合政權框架。
高市在總裁選期間便明言要推動執政聯合擴大,並在10月4日就任總裁後的記者會上表示:「若能充分討論,並形成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識,我會非常高興。」她展現出將部分在野黨納入聯合執政的意願。
她鎖定的對象,是日本維新會與國民民主黨。維新方面表示,只要自民黨提出協商邀請,願意參與;而國民民主黨則持觀望態度。
然而,當前聯合夥伴公明黨的代表齊藤鐵夫在4日高市前往中央黨部致意時,明確傳達:「若未釐清關於參拜靖國神社等議題的疑慮,就不可能共組聯合政權。」這是對自民黨提出的強烈提醒。其背後的背景,是公明黨在大阪小選區與維新會競爭激烈,因此反對維新會參與聯合。
從更宏觀的角度觀察,這一連串動向可視為即將在11月迎來建黨七十週年的「古稀自民黨」,其體質衰弱歷程中的一個縮影。
自1955年建黨以來,至1993年為止,自民黨長期執政達三十八年。雖曾一度讓「非自民聯合政權」上台,但1994年又以與社會黨合作、由社會黨黨魁出任首相的形式重返執政。自1999年起,與公明黨的聯合政權逐漸定型,中間雖經2009年至2012年三年三個月的民主黨政權插曲,終究仍走到了今日。
邁向七十週年的自民黨已顯老態
若將自民黨比作一個人,它在38歲時曾一度倒下,之後靠著自身努力維持生活。44歲起與公明黨攜手同行,互相扶持。54歲時曾短暫養病,57歲時在「還曆」(60歲)前恢復了元氣,如今即將邁入70高齡。然而,現在的身體狀況已顯衰弱,若沒有新的夥伴加入,恐怕難以繼續生存。隨著年歲漸長,自民黨的體力與活力確實正在逐年減退。
自民黨向來是一個從右到左、連自由派都能包容的「萬能型」政黨。然而,從政治光譜來看,右派勢力如參政黨與日本保守黨已相繼脫離,保守中道領域也被維新會與國民民主黨勢力侵蝕,自民黨的版圖正不斷萎縮。
高市總裁面臨的課題,是奪回右派選民的支持,同時藉由新的聯合體制納入保守中道力量,強化政權結構,使自民黨政權得以延續。
此時的最佳典範仍是安倍晉三。安倍雖是保守思想者,卻兼具務實面向,推動加薪、女性參與社會、工作型態改革等政策,向中道自由派靠攏。他在鞏固保守基本盤之際,成功吸引了占了人口多數的中間無黨派選民,最終使政權得以長期延續。高市自稱「溫和保守」,若要踐行這一路線,就必須在顧及堅定保守派的同時,也能向左側的中道伸出觸角。
高市已言明,將在黨內人事與內閣組成上,起用所有參與總裁選舉的候選人,打造「全黨一致」的體制。她強調要跨越主流與非主流的派閥界限,實現「全世代、全員參與」的人事布局。這樣的理想能否落實,仍待觀察。
過去她被批評「事必躬親」,如今能否聚集具執行力的人才,建立協作體制,將決定她能否真正掌握政權運作。她能否讓體質衰弱的自民黨重新振作?使這個國家再度「強而富」?若是她稍有失誤,自民黨的長期支配體制恐將迎來終結。
標題圖片:2014年10月,高市早苗與時任首相安倍晉三出席會議時的合影,攝於東京首相官邸。(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