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皇室的婚禮儀式
婚禮是一對新人盟誓白頭偕老的儀式。日本多採用「兩段式」流程:先由至親摯友見證盟誓儀式,隨後舉辦招待眾多賓朋的喜宴。
傳統日式婚禮中,新郎身著最高規格的黑紋羽織(外褂)配黑白條紋袴服。純黑色象徵不容沾汙的威嚴,彰顯其成為一家之主的決心。新娘則身披「白無垢」,寓意下定決心脫胎換骨,承擔起新家庭的重任,融入夫家的生活。雖然宣導性別平等的今天不再需要這般決心,但也有女性為了紀念這一生一次的重要時刻,選擇將素淨的「白無垢」作為嫁衣。

日式婚禮裝束(PIXTA)
這種婚禮裝束承襲了室町時代的武家傳統,但出乎意料的是,在神明面前盟誓愛情的婚禮形式,其歷史並不久遠。
明治時代之前,新婚夫婦主要透過與宗教無關的「祝言」儀式宣佈婚約。儀式由族長或村長主持,親友齊聚在新郎家中,慶賀一對新人共同邁入新生活。所謂「冠婚葬祭」,是指成人禮、婚禮、葬禮和祭祀儀式等日本四大傳統禮儀,本屬民間禮儀,是向自己所在的社群宣告人生階段轉換的重要儀式。
現代婚儀可追溯至1900年,大正天皇還是皇太子時在宮中舉行的大婚典禮。效仿這一婚典形式,東京大神宮隨之開創了民間的神前婚禮,其藍本是小笠原流的武家禮法。其中最核心的「三獻之儀(式三獻)」演變為新人交杯共飲的「三三九度」,以簡化的形式流傳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皇太子夫婦完婚後,參拜了伊勢神宮及各地的歷代皇陵,向先祖匯報人生大事。這種做法在百姓中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蜜月旅行。

「三三九度」的儀式源自日本創世神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的婚典(PIXTA)
現代婚禮的主流形式為二戰後逐漸普及的教會式婚禮,在基督教堂中舉行,其次是在眾人面前宣告婚約的「人前式婚禮」。若將後者視為現代版「祝言」,那麼這種形式比看起來更加傳統的神前式歷史更為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