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遺風下的佛教葬禮
當代人日本人平時宗教信仰意識淡薄,而舉辦葬禮時卻另當別論。日本全國約9成葬禮採用佛教儀式,雖然誦經的內容因信仰的宗派和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基本流程一致:誦經焚香超度逝者,將遺體火化送靈魂升天,最後安葬骨灰。此外也有神道儀式、基督教儀式及無宗教儀式的自由葬等形式,但總共僅占1成左右。
江戶時代初期之前,葬禮是在逝者家中由家屬與鄉鄰街坊共同操辦的民間儀式。隨著類似現代戶籍制度的「寺請制度」確立,寺院開始介入百姓的殯葬事宜。老百姓自出生便登記在屬地寺院,作為「檀家」度過一生,往生後獲授象徵解脫的「戒名」(亦稱法名、法號)。

戒名由僧侶依逝者生平和品行授予,鐫刻在墓碑及靈位上(如圖中上方所示)(PIXTA)
明治初期「廢佛毀釋」運動後,雖然佛教的影響力式微,但寺院主持殯葬儀式的慣例卻延續下來。二戰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葬禮和法事應請寺院主持」,佛教呈現出形式化現象,被稱為「葬式佛教」。這種喪葬形式舉世罕見,禮儀規範的獨特性很強。訃告總是不期而至,我們需要掌握葬禮的基本流程與核心禮儀。
去世至火化約為3日
日本殯葬遵循「守夜、葬禮、告別儀式」的三段制流程。因需趕在遺體腐化前處理,所以3天左右要完成全部流程,進行火化。但受火葬場排程的影響,葬禮延後的情況亦不鮮見。此外,根據傳統的六曜曆法,在「友引」這一天火化被視為會招致朋友死亡,多數火葬場停業,安排葬禮還需避開這一天。
葬禮前夜的守靈儀式原為親友輪流點香驅邪、陪伴逝者度過最後一夜的習俗。昭和後期,葬禮的場所從私宅轉向殯儀館後,多壓縮為劃分時間段進行的「限時守靈」。第二天清晨,親屬們在葬禮儀式上祈禱逝者安息,繼而親屬在告別儀式上與逝者進行最後的告別,最終由至親護送靈柩前往火葬場。
收到訃告通常只需參加守夜或告別儀式。若關係親密可兩場俱至,或在守靈開始前急赴慰問。

告別儀式結束後由親屬護送靈柩前往火葬場(PIXTA)
傳統的佛教葬禮需在49天內完成7次法事,對應閻羅王每隔7日的審判,以幫助逝者能夠在第49日的最終審判後靈魂升天。如今,為簡化儀式,多在葬禮當天完成「頭七」的法事。
如果確難出席葬禮,應電唁或表示哀悼,並爭取在49日內親自拜訪弔唁。
分場合的服裝禮儀
如果守夜當天就穿喪服,會給人「早有準備」的錯覺,原本屬於禁忌,因此最好穿便裝前往,但現實生活中穿喪服出席的人也不在少數。若是下班後直接前往,可在商務西裝的基礎上搭配黑色領帶,以深色西裝和白色襯衫的搭配為佳。需要注意的是,嚴禁穿著華麗的衣服,搭配動物紋的配飾或毛皮也不適宜。
告別儀式原則上應穿喪服列席,但根據與逝者的親疏關係,在穿著上還有不同講究。晨禮服等正式禮服限於親屬,普通弔唁者穿黑色正裝,年輕人則穿深色西裝等簡易正裝即可。女性的褲裝也被視為簡易正裝的範疇。尤其是在當代,喪主穿著簡易正裝的情況也很常見。

領帶、絲襪等以黑色為基調(PIXTA)
奠儀袋寫「御靈前」最穩妥
出席葬禮務必攜帶奠儀(日文為「香典」)。其原意為購香資金,實為貼補喪家開支的撫慰金。

在接待處登記時親手遞交奠儀(PIXTA)
文具店和超商均有奠儀袋售賣,但題頭寫什麼也許讓人為難。佛教儀式不同宗派寫法不同,如「御香典」「御佛前」,而神道教儀式習慣寫「御玉串料」,基督教儀式則寫「御花料」,不同宗教的習慣不同,而「御靈前」則適用於所有形式的葬禮。如果是亡靈升天成佛的49日後前往弔唁,應寫「御佛前」。
按照慣例,非親屬關係的奠儀約為5000日圓。為了避免給人以蓄意備喪之感,奠儀忌用新鈔,即便使用新鈔也要故意加上折痕。一般習慣將紙鈔的背面(沒有人物肖像的那一面)朝上,但大多喪家恐怕也並不介意。

在題頭下方用淡墨毛筆署名(PIXTA)
念珠是常見的葬儀用品。但嚴格來說,各宗派形制持法各異,且非必需品,因此無需為了臨時參加葬禮而特意購買。
葬禮上,與逝者家屬見面時應標示哀悼,可以說「僅表深切哀悼,請您節哀順變」(このたびは誠にご愁傷さまでございます)。這時,慎用「日益」(ますます)「反覆」(くれぐれも)等日語疊音詞,以防讓人以「災厄疊加」的聯想。同時,應避免「死亡」等直接表述,宜以「驚聞噩耗,承蒙生前關照,不勝痛惜」( 突然のご逝去に驚きました。ご生前は大変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ので、本当に残念です)等簡短語句表達哀悼之情。

即便與逝者家屬從未謀面,憑臂上的黑紗或胸前的黑色緞帶等標誌亦可辨認(PIXTA)
告別故人、寬慰生者的神聖儀式
守夜與告別儀式均在遺像前由僧侶誦經,眾人依次焚香。此禮旨在透過焚香淨化身心,為逝者祈願冥福。

香案設於遺像或遺體前(PIXTA)

香爐(PIXTA)
將香末舉至眉心的動作日語稱為「押頂」,以此表達敬意。具體的動作與次數因宗派而異,宜觀察僧侶或首位焚香的喪主動作並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