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諷社會亂象的出版物《天下一面鏡梅缽》
寬政元(1789)年出版的黃表紙(江戶時代一種帶插圖的通俗讀物——譯註)《天下一面鏡梅缽》,就取材於天明3(1783)年淺間山火山噴發及其後的一系列社會事件:火山噴發造成糧食歉收,進而引發饑荒,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標題中的「梅缽」是時任老中(執掌江戶幕府政務的執行長官,定員4至5人——譯註)松平定信的家紋,意在諷刺其為政無道、施策不力。
書中將淺間山噴發後飄落到各地的火山灰替換成金光閃閃的小判,描繪了人們爭相拾金的瘋狂景象。
書中開篇便是這樣一幅畫面:金幣從天而降、國泰民安的盛世無需關門閉戶,百姓們正在拆除家裡的門窗。這其實是暗指當時頻發的打砸米店事件。
《天下一面鏡梅缽》巧妙隱喻了火山灰災害擴大,以及由此引發的米價上漲,甚至造成民眾打砸米店的亂象,隱晦地表現出民眾的擔憂和不滿。但從幕府的立場而言,這是一部嘲弄國家危局的大不敬之作,因此最終遭禁。

《天下一面鏡梅缽》中描繪的火山噴發(左上),小判從天而降的荒唐景象(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描繪淺間山噴發的《天明三年淺間山大燒畫圖》(圖片:ColBase)
卷末署名「長喜畫」,但除了畫師名,並未記載作者、出版商等資訊。不過,後來的研究表明,該書的作者是當時的人氣戲作家唐來參和,出版方則正是蔦屋重三郎經營的耕書堂。在《耕書堂版本總目錄》(收錄於《蔦屋重三郎與天明、寬政的浮世繪畫師們》,太田紀念美術館藏)等資料中,這本書也被記載為蔦再生工程出版的作品。
火山噴發引發大規模水災
天明年間,災害不斷。淺間山噴發的岩漿流入河中,火山灰堆積使河床升高,進而導致各地洪澇災害頻發。農作物受災嚴重,尤其是北關東與東北地區,據估算因饑餓而死亡的人數多達92萬人。這就是「天明大饑荒」。饑荒造成農村民生凋敝、土地荒蕪。
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是弘前藩(今青森縣西部),據說餓死者多達8萬人。另以大田原藩(今栃木縣那須郡)的受災狀況為例,這是一個與東北地區相鄰的小藩,白米產能為1萬1416石(一石約合150公斤——譯註)。在大田原藩,天明2年到6年(1782-1786年)的5年間,低溫冷害、暴風雨、連續降雨等異常氣象不斷,加之淺間山噴發帶來的火山灰災害,農作物顆粒無收,餓殍遍地。
儘管大田原藩投放了城中儲備的1000石白米用於救濟,但在此困境中竟有商人企圖囤貨居奇從中獲利,結果引發全村農民暴動。領地內發生暴動,對藩國來說是極其嚴重的事態。一旦幕府知曉,可能被視為「統治無方」,從而遭受懲罰。據記載,藩主曾親自會見農民代表,聆聽其疾苦。
此外,還有大量流民在地方吃不上飯,湧入江戶尋求救濟。幕府設立了救濟站收容這些流民,但不過是杯水車薪,街頭依然饑民遍地。
甚至連江戶的百姓也飽受物價上漲、特別是米價飆升之苦,民生凋敝。

為救濟、收容饑民而設置的救濟站。圖中描繪的是始於1833年的「天保大饑荒」期間的情形(出自《荒歲流民救恤圖》,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炊飯救濟圖》。此圖同為表現「天保大饑荒」的畫作,描繪的是人們將打砸米店搶奪來的部分白米抬至路邊,用大鍋煮粥分發給饑民(圖片:品川數位檔案)
為穩定米價而四處奔波的田沼意次
天明4(1784)年1月,時任老中田沼意次為平抑米價,頒佈《米谷買賣自由令》。此前,僅有獲得幕府許可的株仲間(同業組織——譯註)可以參與白米的流通和銷售,該政策一改舊制,大膽放寬市場准入門檻,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買賣米糧。
然而,此舉未能奏效。新入市的商人以投機為目的囤貨炒作,反而導致米價進一步上漲。對此,幕府不得不出資20萬兩金幣從商人手中購米,並以低價直接向百姓出售,以緩解事態。
就在措施初見成效之時,天明6年(1786)年8月,田沼意次的最大靠山——第十代將軍德川家治去世。失去後盾的田沼意次隨即下臺,松平定信接掌政權。
災害與饑荒之下,社會本就動盪不安,政權更替使混亂局面雪上加霜,救濟饑民的行動也被迫延遲。米價在田沼意次失勢後的天明7(1787)年上半年達到頂峰:平時100文可買約1升米,此時卻只能買到2合5勺(1升約為10合,1合約為10勺——譯註),價格暴漲近4倍,民憤隨之達到極點。
同年5月,大坂(大阪舊稱)的米店遭民眾襲擊,騷亂一發不可收拾,很快蔓延全國。這就是後來所稱的「天明打砸事件」的發端。

黃表紙《新建哉龜藏》(非耕書堂出版)中也出現了「天明打砸事件」的場面(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即使在江戶,僅5月一個月被襲的米店就超過1000家。《天下一面鏡梅缽》正是隱喻了這番亂象。
江戶的打砸米店事態之嚴重令奉行所也束手無策。5月22日,幕府出動江戶城警衛部隊——御先手組,下令「不服管束者,格殺勿論」。經過當局強行鎮壓,5月底這場暴動終告平息。
次月,松平定信成為老中首座。而當時在御先手組中任職的長谷川平藏因鎮壓暴亂有功,被提拔為「火付盜賊改」(負責打擊縱火、偷盜搶劫、賭博等重大犯罪的官職——譯註)。
田沼意次重視商業,在任期間力圖改革幕府財政收入結構,由重農轉向重商,但也因此對農村地區關注不足,被指面對饑荒應對滯後,未能找到解決白米不足的有效對策,成為導致其下臺的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田沼政權下社會氛圍相對自由開放,蔦重出版了一大批突破常規、新奇獨特的出版物,在出版界迅速嶄露頭角。田沼意次失勢後,松平定信加強了經濟管制和風紀整頓,出版業亦受到了嚴格限制。
標題圖片:隱喻打砸商店社會亂象的《天下一面鏡梅缽》(國立國會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