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誓言不再當「拉麵沙漠」!從老字號到饕客必訪新店的「必吃一碗」
JP-Home.com
曾經被稱為「拉麵沙漠」的大阪,如今正散發著炙熱的魅力。從保留著路邊攤傳統氣息的老字號,到榮獲《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薦的店家,各種風格百花齊放,吸引了拉麵饕客和外國遊客對「大阪拉麵」投以熱切的目光。為何大阪現在如此受矚目?本文將回顧其歷史,探索其魅力,並介紹幾家「必吃」的名店。
|
「高井田系」的誕生與大阪拉麵的發展
談到大阪發源的在地拉麵,首先被提及的就是以極粗醬油麵聞名的「高井田系拉麵」。該款麵系誕生於1950年代,集中在現在大阪市東成區和東大阪市的高井田地區周邊。在戰後不久的年代,它作為工薪階層便宜且粗飽的一餐而廣受歡迎,爾後也成為外地人逐漸熟知的在地特色。
與此同時,在「南區」(難波、心齋橋、道頓堀、千日前一帶)和「北區」(梅田、北新地一帶)等繁華街區,方便下班或飲酒後順道光顧的路邊攤拉麵很受歡迎。當時專門店還很少,「拉麵」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認為是「路邊攤的一碗麵」。
拉麵沙漠中閃現的希望之光
隨後,在1970年代至80年代,路邊攤逐漸減少,路面店增加。儘管如此,拉麵在大阪的飲食文化中,仍無法登上主角的寶座。
大阪被譽為「美食之都」,以章魚燒和御好燒為代表的「麵粉類食物文化」根深蒂固。然而,同樣以小麥粉為原料的拉麵,卻長期無法成為當地美食的主角,直到1990年代,甚至還有「拉麵在大阪不會流行」的說法。其背後原因,在於重視高湯文化的大阪,提到麵食,人們的首選還是烏龍麵。
然而,進入2000年代後,這種趨勢發生巨大變化。
日本全國掀起拉麵熱潮,拉麵作為美食的地位正式確立。與此同時,拉麵在大阪的飲食文化中也躍升為主角級。人氣店不斷湧現,「排隊等候美味拉麵」的行為逐漸普及。強調原材料和「無化調」(意即不使用化學調味料)的職人風格受到矚目,當地電視和雜誌也開始製作專題報導。
「拉麵沙漠」的揶揄已成過往。許多品質可與拉麵文化集散地東京媲美的名店相繼誕生,大阪成為僅次於東京的拉麵激戰區。
「吸睛度」與「職人技藝」融合的新時代
當對味道的追求普及化後,接下來追求的就是味道以外的價值。在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拉麵除了美味,視覺美感和「拍照效果」也成為了顧客要求。在大阪拉麵中,對「視覺」和「氛圍」的雙重講究,不僅贏得拉麵迷的喜愛,也同時吸引普通食客聞香,進一步加速了這股熱潮。
接下來本網將介紹現在大阪市內「必吃一碗」的名店。從「大阪在地拉麵發源地」的老字號,到獲得《米其林指南》星級認證的國際級名店,透過走訪這8家店,讀者將能徹底領略大阪拉麵的魅力所在。
『中華そば 光洋軒』(東成區・布施)
創業於1953年。該店從拉麵這個詞彙尚未普及的年代,就以路邊攤起家,至今仍被視為「高井田系拉麵」的發源店,深受當地民眾喜愛。
『金龍ラーメン 道頓堀店』(中央區・難波)
該店是作為路邊攤拉麵的競爭者而誕生。自1980年代在道頓堀創立以來,不僅受到觀光客的歡迎,也深受喝酒後收尾的當地民眾喜愛,成長為大阪的代表性拉麵店。

『中華そば 光洋軒』的「叉燒麵」(左)、『金龍ラーメン 道頓堀店』的「拉麵」(右)
『カドヤ食堂 総本店』(西區・西長堀)
該店引領2000年代的大阪拉麵熱潮。店內最受歡迎的「中華そば」,可說是將醬油拉麵的王道風味發揮到極致的一碗。
『人類みな麺類』(淀川區・南方)
擁有獨特的店名和播放現場演唱會影像的空間,吸引到年輕人的目光。但其拉麵本身風格老實,但充滿了堅定的核心。

『カドヤ食堂 総本店』的「中華そば」(左)、『人類みな麺類』的「原點拉麵(薄切叉燒)」(右)
『ラーメン人生JET 福島店』(福島區・福島)
位於大阪屈指可數的拉麵激戰區,店前總是排著長龍。濃郁的雞白湯為湯底,喝一口便能感受到雞肉的鮮味在口中緩緩擴散。
『鶏soba 座銀』(西區・肥後橋)
這家店是「吸睛度」與「職人技藝」完美融合的新時代拉麵店象徵。將油炸過的牛蒡裝飾得美不勝收,宛如一道藝術品。

『ラーメン人生JET』的「雞肉燉麵」(左)、『鶏soba 座銀 本店』的「雞soba」(右)
『中華そば 桐麺 総本店』(淀川區・十三)
這是間風格獨特的店,致力於在「無湯汁」的情況下,追求麵條本身的美味。
『麦と麺助』(北區・中津)
該店的排隊人潮從不間斷,並於2020年起連續三年榮獲《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薦。

圖說:『中華そば 桐麺 総本店』的「桐玉」(左)、『麦と麺助』的「藏出醬油拉麵」(右)
攝影:山川大介
標題圖片:琳瑯滿目的大阪在地拉麵
文章引用自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topics/c13817/